眼下,在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内,一片片玉米翠绿如毯,生机盎然。
村民陈德柱在这里有20亩土地,往年这个时间,他都需要到田间查看墒情,现在他只要通过手机软件,就可以清晰地查看到自家田地情况,节省了不少时间。
“自从有了这一小程序,我随时都能看到土壤墒情,旱了涝了都有提示,需要浇多少水、浇多长时间也有显示,解决了以前过量灌溉、估摸灌溉的问题。”陈德柱告诉记者,这都要归功于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项目。依托智慧平台,他在手机上就能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及时掌握农田旱涝动态,合理规划作物植保,实现智能化高效精准灌溉。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结合突泉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建立起全国首个县级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站,建设了“气象+高标准农田”智能节水灌溉示范区,总面积3620亩。
突泉县气象局气象台台长张亚军告诉记者,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每年节水能达70万吨以上,“实现降本增产、耕地保苗5500株、粮食亩产700公斤以上。”
此外,内蒙古气象局还联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在示范区布设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和作物长势自动观测仪,并将数据接入节水灌溉手机终端,实现气温、株高、植被指数等综合观测数据的实时展示,更好地帮助农户及时了解田间小气候。
智能节水灌溉服务模式还可以大大减少农户劳动工作量,有效控制和减少水资源浪费和地下水开采,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近年来,突泉县不断加快以新建农田节水工程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今年新增节水工程12万亩,节水1080立方米左右。全县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8万亩,全年将实现节水1620万立方米以上。
为加快推动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约节约转变,今年,突泉县在高标准农田、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绿色高质高效和耕地轮作等重大项目中,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工程、优农艺节水、选品种节水等措施,加快推进节水工程建设,在稳步压减农业地下水开采的同时,确保粮食连年稳产丰产。
突泉县玉米田里的玉米即将拔节,此时正是水肥管理关键期。
突泉县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周耀东一大早就来到自家的玉米地,利用水肥一体化节水设备灌溉玉米。
“过去需要人工或机械进入田间撒颗粒肥,现在,井房安装了施肥罐,打开开关,水肥混合的液体便能沿着埋在地下的软管流向作物根部,实现精准滴灌。即便庄稼种得再密,长得再高也不受影响。”周耀东说。
合作社理事长赵久山告诉记者,过去浇地,祖辈传授下来的经验就是水灌满整个地块,一眼望去水汪汪才算浇透。浇水的工作量大,加上井少人多,轮到一些农户时,浇地常常已是深夜,有的甚至整夜守在地里,免得“肥水流了外人田”。但即便这么辛苦,也不能完全保证好的收成。
赵久山的合作社今年托管了两万多亩土地,其中利用浅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灌溉的是1.5万亩,玉米种植区从过去的每亩3000株加密到了每亩6000株,亩均增产150公斤。较传统大水漫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有效改善土壤墒情,每亩地实现节水40%,节肥30%—50%,节省人力90%,增产10%—15%。高效利用土地的背后正是浅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的支撑。
今年突泉县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70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快破解“由谁种地”“怎样种地”系列短板。此外,突泉县通过优选、示范节水抗旱品种,推广玉米、大豆等抗旱新品种23万亩,推广抗旱保水剂2万亩,助推农业向高效型、环保型、智慧型一体化跨越发展。(曾令刚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