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持农用优先、多措并举,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针对水稻秸秆直接还田腐熟分解时间长,还田过量处理不当还会导致作物黄苗、死苗、减产等技术难题,广西大力发展推广早稻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2021年至今,全区共建成单个规模100亩以上的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循环培肥示范区超300个,核心示范面积超24万亩。其中,2023年建立示范区136个,核心示范面积10万亩,辐射带动全区早稻秸秆还田率达80%以上。通过秸秆还田技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作物增产幅度达6%~15%,每亩可节约化肥成本150元左右。
为保障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前端供应,广西聚焦秸秆离田收储,扶持、引导农村能人、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立秸秆离田收储队伍,建设标准化收储站点,探索建立“秸秆收储主体+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秸秆离田收储能力,扩大收储覆盖面。现已形成“秸秆置换有机肥”模式、“种植(回收)+加工+销售+配送”模式、“一点对多源、多点对多源”的秸秆“点-线-面”收储运机制等多个典型秸秆收储模式。
广西农业农村厅指导各地根据作物类型、资源分布特点、当地利用习惯等,选择适合的秸秆加工处理方式。针对水稻、玉米等秸秆,通过揉丝、青贮、制作颗粒饲料等技术,加工秸秆饲料产品;对蔗叶秸秆,主要采用生物质发电和加工固化成型燃料等方式实现增值。同时,指导各地立足本地优势产业,推进秸秆规模化、产业化利用,基本形成以秸秆饲料化利用为主,燃料化、肥料化等利用方式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利用格局,打造出一批年产值千万元甚至亿元的高值化利用产业。(阮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