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广州市黄埔区:山里的老茶树长出产业“新芽”

2023-09-15 09:14来源:广州日报编辑:张玥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位于今天广州市黄埔区的岭头山开垦出千亩茶山。六十载斗转星移,老茶树沉淀了深厚底蕴。2020年,这里引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团队,经过选育研究,漫山遍野的老茶树焕发出“黄埔红”新茶香。

如今,岭头山上坐落着广州市城区海拔最高的茶园,建成了茶叶种质资源圃。未来,这片茶山将精选出约400亩优质高产的茶树进行深耕,还会升级打造成具有生产、科研、文旅等多功能的“黄埔红”岭头红茶文化产业园。随着新农人、新技术、新理念的汇聚,“黄埔红”品牌得到进一步擦亮,产业新貌将带来新活力、新机遇。

院士初品尝打分60 近年选育研究后给出了90分高分

群山连绵、雾雨蒙蒙,登上海拔384米的岭头山,渐觉空气既湿润又清新。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树木繁多,常年云雾环绕、负离子旺盛,加上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分充沛,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行经岭头村的小广场,一栋岭头红茶文史馆吸引了游客进入一探“红茶往事”。据文史馆资料介绍,1958年,广州市国营岭头农场成立,开始进行山头开荒,并引种云南大叶种茶树。1968年,数百名知青下乡,与岭头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靠双手开辟出千亩茶园,也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曾经,当地出品的“晨鸡牌”红茶名盛一时,这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名字或能窥见当时茶农日出而作的情景。原来,采摘红茶茶叶的最佳时间就是清晨,气温较低,茶叶含水量较低,叶子鲜嫩,茶叶的香味、口感也更鲜美。

后来,岭头山的茶园一度沉寂,茶树进入了“自由生长模式”。直至2021年,黄埔提出以茶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将打造“黄埔红”红茶创意园作为农文旅类的重点乡村振兴项目之一。然而,当黄埔区引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团队前来指导时,刘仲华给黄埔红茶只打了60分。原来,老茶园虽然自带原生态的群体种资源,是一个资源富矿,但这里的茶树长期缺乏打理,而且主要是通过自然杂交、以种子形式进行繁殖,逐渐出现了不同叶型、不同成熟时间、甚至不同颜色的品种,制作出来的茶叶口感粗糙、良莠不齐,不便于后期加工。

在刘仲华指导下,湖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派出技术人员扎根岭头山,不断选育研究,让茶树品相逐步整齐化,更能凸显老茶树的独特风味。今年,当刘仲华再次来到岭头茶园时,他看到茶山井井有条,不由得感慨茶园变迁。品尝“黄埔红”后,他表示,“现在的茶能达到90分”,即是优质茶水准。

正值秋茶采摘季,新鲜的“黄埔红”经过制作后也将成为“秋天的第一杯茶”,供市民游客品尝。湖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董日波捧着茶汤为访客进行介绍,“从茶汤颜色来看,‘黄埔红’红艳透亮,还有淡淡的金色光圈。茶汤里漂着很多细小绒毛,这又叫‘茶毫’,是茶树品种特性的表征,含有丰富的茶氨酸、茶多酚等营养物质。一般来说,鲜叶越嫩,茶毫越多。‘黄埔红’在采摘中将‘一芽一叶’作为标准,选摘鲜嫩芽叶,优中选优,这样才能做出好茶。”

蕴含花香、果香的红茶并不常见,而这往往是一款好茶的点睛之笔。“几年前的‘黄埔红’只有最常见的薯香,经过我们几年的选育,现在的茶具有独特的花蜜香,辨识度极高。香气鲜纯,茶味醇厚浓郁,唇齿生香,生津回甘持久,山野之气强烈且经久耐泡,饮用口感极佳。”董日波说。

研究员一人住在岭头山上研究茶叶 培育一组良苗要差不多两年

来自湖南的董日波,是刘仲华院士团队的一员,过去曾在张家界研究湘西保靖黄金茶。他坦言,自己起初并不热衷红茶,反而更习惯喝黄金茶这类绿茶。然而,来到岭头山茶园开始做研究后,这款“黄埔红”成了他每天必备的饮品。

“所有的茶叶研究者,都要长期住在山里的。”皮肤黝黑的董日波如此介绍。这两年,他一个人住在岭头山里,平房里陈设简单,一张大茶桌便是客厅里为数不多的家具。“住在岭头山已经很幸福,很少有茶园像这样坐落在市区里,交通方便,回湖南老家也就五六个小时车程,比以前在深山里做科研的日子舒服多了。”董日波笑着说。

闹中取静的环境、先进的设备与基地,为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了保障。目前,“黄埔红”岭头红茶创意园整理出茶山约1000亩,清点出约4万株老茶树并进行建档。在未来三到五年,还将精选出约400亩优质高产的茶树进行深耕,其余的则作为原生态的茶树种资源继续保留。

选育这个关键步骤,自然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每天早上,董日波雷打不动都要到茶园走走,观察野生茶树的生长状况,并从中挖掘具有培育价值的特色品种。在他看来,富有潜力的茶树往往具备叶片大、枝干长、芽头粗、附着茶毫浓密等特点,“把它们选出来后,还要花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才能培育出一组良苗。”

为了给茶树苗提供湿润的环境,科研人员们还建起了一座带有雾化装置的温室大棚,将山上的泉水以水雾形式喷洒,模拟山间雾气。董日波指着一株茶树苗说:“等它再长一段时间,就可以进行扦插了。”通过扦插这种无性繁殖方式,茶树的品种特征能保持稳定。此外,茶园还建有茶叶种质资源圃,目前已经收集了48个优异茶树种资源,未来将开辟至50亩的种植规模。

干了30多年雕塑的村民决定回来“种茶” 这里“茶旅融合”大有可为

在岭头山上,不少茶农正忙碌着采摘秋茶、扫野径、扎篱笆,热闹场面仿佛把人带回到过去的田园时光。山青、水秀、茶香、人勤,共同勾勒出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画卷。

“小时候,我跟着妈妈摘茶叶。那时山上有个茶厂,我们买茶叶还得凭票,现在喝茶成了惬意的事情。看着茶园重新红火起来,我决定回来继续干。”57岁的岭头村村民胡路钧从事雕塑行业30多年,还创过业,闯荡世界之后,还是认为现在的黄埔发展速度快、充满机遇。2021年,他回到岭头村跟着研究人员学习茶叶知识,见证了“黄埔红”的重生。

在胡路钧记忆中,岭头村家家户户都会炒茶,但制作手艺比较粗糙,缺乏现代化设备,直接把茶叶放在太阳下暴晒或用炉子烘烤进行干燥,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茶叶香气。如今,全新的红茶制作车间正在筹备中,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标准化的制作工序有利于茶叶出品稳定。同时,茶园保留了手工采摘的传统,坚持人工除草、施有机肥料,产出的茶叶无添加、无污染、无农残。“有些传统在保留,有些技术在更新。”胡路钧心生感叹。

回到家乡一心一意发展好黄埔红茶,这是胡路钧的选择,也是乡村振兴趋势下许多人的向往。利用长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黄埔红”红茶创意园毗邻等有利条件,“黄埔红”红茶文化中心已基本建成,这个集茶文化展示体验、茶叶生产科研、会议餐饮于一体的文化交流中心,将实现“吃喝玩游购娱”全方位文旅体验。“茶旅融合”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预计每年将接待游客7.3万~15万人次。

茶中有林,林中有茶。新农人、新技术、新理念的到来,让岭头山的老茶园焕发出生机、活力。

岭头自然生态环境很好,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这个地方一定能够出好茶。岭头茶园茶树属云南大叶种,引种到广东黄埔,体型叶型虽变小了一点,但依然保持着大叶种茶的基因血统,使茶叶内含物比较丰富。环境、品种和加工技术打造出来的“黄埔红”品质非常好,从香和味来看产品的特点,花果香,带一点点甜香,就是花蜜香,滋味鲜浓醇甘,是可以打造成为红茶的极品。(何超 麦蔼文 何瑞琪 张乐怡 杨耀烨 陈灿 钟利玲 罗知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