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讯 (李莹)近日,一款酸奶因高昂的价格和独特的营销策略火出了圈,这就是被称为“酸奶界爱马仕”的Blueglass。Blueglass的主打产品是现制酸奶,通常价格在45元一杯,最近推出的“Superboy男友力扳回一局”系列产品,更是高达49元每杯。
反观目前市面上现制酸奶的价格,从几块到二十几块钱不等,Blueglass49元一杯的价格委实让人咋舌,因此被网友称为“价格刺客”,而这个称号让人不由想起钟薛高,后者也曾被称为“价格刺客”,还被称为“雪糕界爱马仕”,钟薛高最贵的一款66元一支,甚至被黄牛炒到368元一支,但可惜不到三年的时间,钟薛高销量就从年销2.2亿支降到月销200支,售价也从60元降到2.5元,甚至前段日子还传出创始人立志卖红薯还债的消息。
Blueglass跟钟薛高虽然赛道不同,但共同的一点,那就是贵。当然,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贵就是好,好的就得贵,但要把这种认知转化为行动力则需要消费能力的支撑,这也是一个高端品牌能够生存下去的土壤,但目前的消费风向和市场形势,似乎不太具备这个条件。
要想成功,首先要看势。雷军曾说,一个人的成功,一靠勤奋,二靠把握时代的机遇,要顺势而为。一个品牌一个产品的诞生、成长、壮大,轨迹也大抵如此,顺势、借势,顺风顺水,往往事半功倍,而逆风而行,通常会很艰难甚至直接被干翻。
我们先来看看Blueglass面临的消费环境,也就是势。从行业机会来说,现制酸奶这个赛道的确是个风口,但风力是否能够吹的起比市场价格翻倍的产品,需要先看看周围参照物在风中晃动的幅度。
客观说,行业红利只能算是一个小势,而社会的消费动向才是大势。那么,当下的消费风向是什么呢?毋庸置疑,消费降级。当然,口说无凭,我们以事实和数据说话,这两年兴起一种消费方式叫“五环外消费”,比较知名的标志,一个是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崛起,还有就是如蜜雪冰城、沪上阿姨和茶百道等这种消费品牌的壮大,我们来看看拼多多、蜜雪冰城等近几年的成长速度,就知道消费者的钱是怎么流动的。
2018年拼多多登陆纳斯达克后,根据每年发布的财报,从2019年的301亿元到2023年的2476.39亿元,全年营收年年递增,甚至翻倍。到2024年,拼多多在美股的市值高达1612亿美元。
同样,蜜雪冰城近年的门店数量也是成倍的增长,从2018年的4500家到截止2023年9月30日的3.6万家,翻了近十倍。蜜雪冰城的营业收入,同样从2019年的25.66亿元到2023年9月的154亿元,也是翻倍的涨。而同一赛道的高端品牌,则大多日子越来越艰难。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消费者口袋越收越紧,消费越来越理性,大家口袋里可花的钱是定数的情况下,高端消费和低端消费就像压跷跷板,低端消费多了,高端消费就必定减少。拼多多和蜜雪冰城们发展越快,Blueglass等品牌的发展就越艰难。
高端饮品的处境总体艰难,高价格可能很难为Blueglass筛选来大量高端用户,那么广告中的“18禁”及建议用户按需购买等宣传字样,能否为消费拉唬来一拨有逆反心理的挑战者呢?可能也不乐观。
我们知道,Blueglass新品的广告用了两个技巧,一个是希望靠打擦边球引起社会关注,另一个是希望用劝退的方式激发消费者的逆反心理,两个技巧的目的殊途同归,都是希望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是这种激将法像拍球,前边使劲往下拍,是为了后边反弹的更高。以超市里通过促销鸡蛋激活用户为例,鸡蛋卖五毛一斤肯定有人抢,这个时候超市往往会贴告示提醒大家没有需求就不要买,甚至安排在早上七八点钟这种反人类的时间点来卖,但这也挡不住大爷大妈们的热情,他们可能早上四五点就到超市门口排队了,所以表面看超市似乎是劝退了一部分顾客,实际有绝对价格优势这个抓手就把顾客又拉回来了,并且通过让顾客排队产生广告效果。
而Blueglass的广告策略,我们看不到这种背后的“抓手”,而只看到“男友力”劝退了女性,“18禁”劝退了青少年,高价劝退了穷人,就是没看出把这几拨消费者推出去后又靠什么再扳回来。如果一种销售策略只是把顾客成功“劝退”了,而没有更大的卖点再把他们挽回来,那这种“劝退”实际就是清场。
高价筛选优质客户的路可能走不通,广告营销策略又不够智慧,如果味道足够好,可能也能留住一拨顾客。但Blueglass的口感让人一言难尽,而且越创新越难以恭维,以5月7日其正式推出的新品为例,由于加了玛咖、肉苁蓉、人参、鹿鞭等男性补药,导致新品透着一股中药味,消费者喝的会很心累:我只是想喝杯酸奶啊,好喝就够了,如果非要有附加值,那就更好喝一点吧,并不需要它既壮阳,又治病。有病,我直接去喝中药了,干嘛来喝酸奶呢。况且,有医生指出,以Blueglass加的这些药材的量,根本达不到“治疗”效果。
一款产品,如果价格不留人,营销策略不留人,味道口感不留人,功能性效果也未必有效,那消费者购买它的动力是什么呢?难道是为了证明自己人傻钱多吗?
所以,一款产品有没有前景,首先要调研它是否有市场,如果顺势而为,就是市场,但总有一些人想逆风而行,希望通过标新立异来一鸣惊人,但这种剑走偏锋的思维,极可能会被市场连根拔起,最后一地鸡毛。前有钟薛高之辙,只可惜后来者未必会理性借鉴,往往会认为自己能力与众不同,能跨越别人不能跨越的坑,所以有些跤,企业可能必须得自己亲自摔一摔,才能长记性,只是有时候就怕代价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