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首届“最佳种植能手”水稻绿色高产挑战赛举行,结合邛崃市临邛片区10万亩粮油产业园和牟礼片区10万亩粮油产业园建设发展情况,该市推荐了邛崃市依丰水稻合作社等5家新型经营主体参赛,并组织专家组对参赛主体进行全程技术指导。通过成都市农技总站组织专家实地测产,邛崃市5家参赛主体荣获“一金两银两铜”奖项。
奖项的获得只是邛崃市多措并举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全力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对表落实党中央和四川省、成都市工作部署,针对国内尚无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库、商业化育种创新水平不高、新品种推广不足、种业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影响粮食安全的基础性问题,以“缺什么、补什么”“短什么、强什么”思维统筹推进种业产业建圈强链,构建“种业+园区+科研+加工+市场”产业发展格局及优质粮油产业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聚焦种源自主可控
建立“保护-利用”高能级种源平台
目前来看,国内种质资源库普遍存在散、小、弱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邛崃市率先在全国建立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中心库,统筹保存、研究利用与科普展示功能,抢救性收集国内外优质种质资源。
据悉,该项目列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国家种质资源管理体系,成为农业农村部西南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
“我们创新‘基因库+活化圃’集成保存模式,规划建设可容纳180万份种源的基因库和170亩特色种源圃,目前已收集16万份,涵盖成都麻羊、内江猪等18个地方特色畜禽种质资源,建成动植物资源圃(场)8个。”邛崃市相关负责人介绍,种质资源中心库还构建了“鉴定评价+基因挖掘”检测利用体系。专业化引入集DUS测试、品种区试、抗性鉴定为一体的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完成品种鉴定检测2400余份;市场化入驻西南首家第三方种子质量检测机构,完成种子样品检测3200份以上。同时,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作物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挖掘和克隆水稻等重要基因20余个,创制作物新材料40余份,为新品种研发提供原始创新基础。
聚焦育种联合攻关
创新“市场-研发”商业化育种模式
针对院所研发较强、市场对接不足,而企业研发偏弱、市场敏感度较高的“两张皮”“肠梗阻”现状,邛崃市以天府现代种业园为纽带平台,创新构建“市场需求—定向研发—应用推广”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有机衔接。
“我们创新‘订单式’市场研发模式,采取‘揭榜挂帅’方式,统筹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筹建天府现代种业研究院,形成以市场为纽带、科研院所为支撑、企业为主体、园区为平台的商业化育种模式。”邛崃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种模式下,嘉林生态农场与川农大合作研发的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开发,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兴粮油、鑫禄福联合中国农科院,定向开展新品种研发和生产工艺改造,新兴粮油销售收入由2020年的11.42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26.08亿元,增长130.89%,2家公司浓香型菜籽油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近3成。
此外,针对育种专家有品种无资金、初创企业有技术无平台的现状,邛崃市探索“轻资产”的孵化成长体系,采取“孵化器+产业基金”模式推动双创孵化,规划建设10万平方米种业高品质科创空间,全要素配套种业实验室、试验田、制种基地等科研设施,组建西南首支1.5亿元种业产业基金,研发出荣两优99等农作物新品种35个,吸引成都和意等12家科技型种业企业入驻,力争2025年前培育出至少1家上市公司。
聚焦成果转化应用
构建“品种-产品”全链条延伸体系
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抓种业发展,强化新品种的规模化市场推广,推动进基地、入工厂、上餐桌。邛崃市还积极引导“就地化”成果运用。
“我们积极与制种企业市场化对接,根据新品种的制种推广需求,建设国家级制种基地2.8万亩,将省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所研发的川康优6107、川久香糯等新品种转让给四川丰大等园区企业,实现成果就地转化。”据邛崃市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市制种面积和制种量居成都市第一,促进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57.7万亩、年产量24.3万吨。
为促进“品牌化”价值提升,邛崃市发挥已集聚的110余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产业链优势和品牌优势,大规模开展新品种市场化推广和原料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其中,金忠、春源、新太丰等肉类企业通过运用新品种、培育新品牌,其产品进入盒马鲜生、伊藤等大型商超,市场份额占成都市2成以上。荃银高科联合省农科院,定向研发推广酿酒专用粮新品种7个,已在古川等本地酒企试酿成功,提升优质出酒率5%~8%,正与郎酒、泸州老窖等知名品牌开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