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镇建成高标准农田1.9万亩,向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流转1.5万亩,整体流转率85.7%。今年计划新建1.2万亩,目前批复实施面积5238亩,现已完成项目区176户4200亩土地流转协议签订工作。”甘肃省玉门市下西号镇党委副书记柏前山笑着报出一串数字。农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玉门市带来好“丰”景。
完善农田设施,提升粮食产能
“这一大片都是我的地,种了300多亩,主要种植玉米。”下西号镇石河子村村民王学义介绍,自从建成高标准农田,全年亩均节水量在400立方米以上,化肥使用量亩均减少40千克。
2022年,石河子村建成高标准农田13454亩,涉及5个村民小组509户,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70.8%,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同时,该村结合田块地力、土壤类型、种植类别,采取耕作层保留、秸秆还田等措施,农作物增产10%左右,亩均收入较之前提升30%,耕地质量明显提升。
玉门市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打造联户建“百亩块”1620个,村建“千亩方”34个,镇建“万亩片”6个,建成整乡推进乡镇2个,整村推进村24个,占建制村40%,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向整乡推进、全域覆盖的方向迈进。
截至目前,玉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累计达27.5万亩,占市属耕地面积的43%;累计建成万亩高效粮食生产区3个、千亩高效粮食生产区11个,项目区粮食种植面积占到80%以上,吨粮田面积占到40%以上,带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26万亩,总产量达到9万吨,增加2000余吨,推动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升级。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生产增效
走进下西号镇河东村种粮大户贾玉斌家的院子,拖拉机、播种机、打包机、收割机、铲车等大型农机设备应有尽有。他说:“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好了,我学了好几样农机操作技术,家里今年种的500多亩地,大部分都是机械化作业。”
针对种植模式的变革,玉门市组建社会化服务联盟,整合46家农机、植保等机构服务力量,统筹调度大型农机具260台件,实施粮食托管面积10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机综合服务保障率达到90%以上,机械费用从每亩325元降低为每亩265元,减少18.4%,耕种管收时效大大提高,种田从依靠人力转变为了依靠机械。
“有了高标准农田,种粮大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迫切了。每次培训,大家报名积极性都很高。”下西号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笑非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土壤的地力、肥力,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等新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
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玉门市引进北斗导航系统、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滴灌和空地一体植保等关键技术进田,试验推广的小麦浅埋滴灌种植模式,亩均产量达500公斤以上,科技种田被越来越多农民认可。
农田建设提质,农民收入渠道拓宽
“以前每人每天最多能收1亩玉米,现在一台收割机一天收玉米上百亩。”下东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平山说,农机作业保证了农时,还节省了人力。
高标准农田不只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升了土地集约化利用率。郑平山介绍,去年,村子土地的流转价格平均每亩上涨了200多元,村民的流转收入稳步提高。
土地流转了,时间充裕了,不少农民也腾出工夫,外出务工赚钱。“今年,我家每亩地流转收入650元,打工每月还能赚两三千元。”下东号村村民王英磊说。
玉门市高标准农田集中流转种植后,农户除获得每亩600至8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户均至少解放富余劳动力1人,优先推荐在玉门市三个工业园区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农民转地不失业、转岗再增收,人均务工净收入达到1.8万元左右,户均综合收入达到4.2万元,推动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订单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22年,甘肃商硕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下东号村承包了2200多亩高标准农田,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联合周边农民60多户,种植优质辣子、制种西瓜、玉米等作物,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增收。
玉门市创新推广了“企业流转+村级托管+农户联种”三种规模流转种植模式,吸引市内外26家大型企业和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万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滴灌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到80%,农业订单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生产规模化。(马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