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在农安县黄鱼圈乡潘家坨子村的一片稻田里,隐藏着一颗颗乒乓球大小的紫灰色弹丸。上前细看,会发现这看似不起眼的小球里,装的却是生物防虫“尖兵”赤眼蜂。赤眼蜂能准确找到新鲜的虫卵,围歼水稻二化螟,保护粮食。
“这小球叫混合赤眼蜂放蜂器,每个放蜂器里至少含有效稻螟赤眼蜂1000头、螟黄赤眼蜂1500头、松毛虫赤眼蜂2500头,不同蜂种和地理种群的混合释放,能够提高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田埂上,农安县人工释放混合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技术推广项目主持人刘丽华介绍说,“我们在每亩稻田里投放了6个放蜂器,分3次投放,共投放3万多头蜂。这些不到1毫米的赤眼蜂,释放到田间后会把蜂卵产到二化螟的卵块中,从源头将螟虫消灭,进而达到以卵治卵、以虫治虫的效果。”
水稻二化螟是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对水稻生产的危害极大。过去常规防治方法是农民喷洒化学农药,不仅耗时耗力,还存在药量大、有残留的问题,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今年,农安县重点实施人工释放混合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技术推广项目,覆盖5个乡镇的8.8万亩水田,通过生物防治、统防统治水稻二化螟,实现“虫口夺粮”。
“选择最佳时期,投放适宜数量的蜂种,利用合理的投放方法,实现水稻二化螟的无害化治理。”农安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负责人代刚剑告诉记者,他们5月中下旬在放蜂区设置了监测点,利用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捕器和剖秆调查进行虫情监测,实时掌握水稻二化螟的生长发育进度,并通过监测数据确定放蜂时间,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效果在65%以上。
针对水田特殊环境,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放蜂器也经过了特别的设计,在水中可自然降解、自然漂浮,底部的承重半球可以确保放蜂器出蜂孔朝上,防水淹、雨淋,让赤眼蜂可以顺利飞出,球形的设计更是有利于投放抛掷,降低了劳动强度。
通过赤眼蜂生物防治水稻二化螟,将虫害控制在卵期,减少幼虫对作物的损害,更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不仅生态环保,还能提高水稻品质。“二化螟最大的天敌就是赤眼蜂!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方法简单、防治成本低、效果好,还有农技人员上门做指导。”依托生物防治水稻二化螟项目,今年潘太刚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70公顷水稻实现了绿色防控。“农药钱、人工钱、雇车钱都省下了!一亩地能节省三四十块钱,用药减少了、品质上来了,绿色大米还能多卖钱。”合作社技术负责人孙守林说。
由从前单一的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转变为应用生物防治的绿色防控模式,几年的实践证明,用赤眼蜂防治螟虫是一项高效简单、绿色安全的生物防治技术,对螟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代刚剑介绍说,赤眼蜂专门找螟虫的卵占据并寄生,在害虫出生前就将其消灭,对庄稼、水质和土壤没有任何影响。通过“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化学农药防治产生的农药残留,他们将会加大这种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升专业化防治水平。(梁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