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讯(杜欣 贾赟)饲草种植是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于一体的产业。经过几年的探索,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形成了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饲草产业发展模式,每年饲草种植面积保有近30万亩,饲草产业已成为壮大集体经济、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引擎”。
近日,榆阳区金鸡滩镇金鸡滩村3400余亩紫花苜蓿迎来了第一茬收割季,连片的苜蓿散发出浓郁的青草芳香。随着收割机隆隆作响,不到1个小时,70余亩紫花苜蓿地就从“绿地毯”变成了“条纹毯”。
“今年是我们村种植苜蓿的第四年,因为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这茬苜蓿长势特别好,2台收割机一天可以收割400~500亩。按照现在的长势和苜蓿的市场价格,预计一亩地收益可达到3500元左右。”看着丰收在望的紫花苜蓿,金鸡滩村村民周元政喜不自禁。
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近年来,金鸡滩村将全村3400余亩集中连片土地统一种植优质紫花苜蓿,同步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在收割过程中,采用了现代化的收割机械,减少了人力成本,收割晾晒一段时间后,苜蓿送往村里新建的饲料加工厂,经过分拣、粉碎、压缩、加密等工序后进行打包存放。村里还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了各类农机具,让苜蓿从种植、收割、加工到销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苜蓿还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性,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地保育。补浪河乡省不扣村5个小组近千亩滩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2019年,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决定对地块进行改良种苜蓿。经过几年的试验,该村草地综合盖度达到了90%,每年收割两茬苜蓿,亩产干草稳定在500公斤左右,亩产值达1100元以上,年收益达106.7万元左右,让种植养殖户实现了生态、经济“双收益”。
“盐碱滩改良种草既可以满足养殖业饲草需求,避免种植户种草‘无地可种’、养殖业‘与粮争地’的现象,还可以挖掘盐碱滩潜力,实现‘生态+经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榆阳区林业局副局长王霞表示。
同时,榆阳区还持续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开展饲草新品种引进、草原生态修复等试验示范,推动区域草业生态、生产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了“千家万户种草、种养大户种草、股份经济合作社种草、农业龙头企业种草”的强劲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