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浙江省杭州市一年一度的春耕备耕工作随着温润天气的到来忙碌有序地开展着。对农人来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此时自是最为忙碌。但在杭州余杭区瓶窑镇的彭公农场,春忙却并不忙,偌大的千亩园区,小麦、生菜、番茄等作物生机勃勃,却没见多少工人在干活。
走进园区内100多亩的蓝莓园,里面同样空荡荡。按理,之前气温低,蓝莓处于休眠期,几乎无需多少水肥,眼下气温回升,植株开始复苏,迎来发芽和开花期。水肥能否及时科学到位,这决定着5月时的最终收成。关键时期,如此安静,打的什么算盘?
一问,原来打的是键盘。见到水肥技术员李芝林时,他正在屏幕前飞快输入一连串参数,记者恍然大悟。“放在以前,人工灌溉确实需要很多人,又苦又累,还不精准。现在你看,根据蓝莓生长需求,根据温湿度等环境因子,可自动定量灌溉,十分便捷又高效。”
其实,自动化水肥与环境控制系统不过是园区内诸多数字化应用场景之一。在这里,温湿度自动监测,棚顶幕布动力开合,叶片元素含量分析、病虫害监测分析,还有农田机器人巡检等,令人啧啧称奇,大开眼界。如此一来,原先分秒必争的春耕行动,通过一串串可量化的数据指令,自然变得无需人工亲力亲为,一切井然有序,科技范十足。
“尝尝这草莓,尽管快下市了,味道还好着呢。接下来,西瓜登场,正准备育苗。”园区工作人员陈龙说,“数字化给春耕备耕带来的好处多多,水肥省了,效率高了,品质好了,效益自然更高。瓶窑一带盛产蜜桃,今年我们还引进了水果分拣机,无损就能测糖度,这对产业升级同样大有裨益。”(毛华敏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