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讯(李丽) 宿迁的河蟹养殖面积约26000h㎡,年产量达5.8万吨,是冬季暂养河蟹主要地区。宿迁“宿有千香·霸王蟹”体态特征有“金爪、青背、白腹、螯强、膏肥、黄满、肉鲜、味甜”等特点已成为宿迁明星品牌。为提高河蟹的品质,实现“高品质产出高效益”,宿迁地区依托优质水质资源,全面推行生态高效河蟹标准化养殖技术。
池塘选择
单口池塘面积一般以1hm2左右面积为宜,坡比一般1:(2.5~3),有一定比例的深水区(深水区约占20%),方便河蟹栖息,也可有效控制池塘水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池塘四周设防逃设施需牢固。
养殖区水生态系统建设
基本要求原则上7h㎡连片以上的养殖区,都要建立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根据现代渔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工程,集成成套可推广应用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并能使生态系统实现“草型清水常态”水体。
尾水处理技术流程为养殖池塘—排水沟—沉淀池—溢流坝—曝气池—溢流坝—净化塘—生态塘—水质达标排放—泵站—管道—上游入水口循环利用。
沉淀池中种植有芦苇、菖蒲、茭白等挺水植物,池底种植有苦草、伊乐藻、菹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其间夹杂有芡实、菱、莲等浮叶植物。沉淀池的主要作用是沉淀尾水中大颗粒悬浮物、饲料残渣、死亡的藻类,利用动植物吸附、消化已分解的饲料残渣、鱼的排泄物、藻类及有害物质等。
曝气池中配套 3.5 千瓦罗茨鼓风机,池底安装微孔增氧盘,将底层水通过增氧盘曝气上来,促进底层水中有害物质的分解和有害气体的逸出。
过滤坝分一级和二级过滤坝。一级过滤坝位于沉淀池与曝气池之间,二级过滤坝位于曝气池与净化池间。净化池与生态池之间用网分隔开,阻止生态池中的水生动物进入净化池,破坏净化池中的水生植物。
放养前准备
河蟹放养前进行池塘清淤,包括除污清淤、晒塘和清塘。待塘水排干后将塘底的淤泥清除并堆放在鱼塘斜坡上,以加宽加固塘埂,保持池底淤泥5~10cm。有利于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减少病害发生。
清淤后进行晒塘,可以有效杀灭许多病原体,也可改善池塘溶氧状况和改良水质创造条件,为河蟹健康生长打好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经过冰冻和阳光曝晒,塘底土质变得疏松,促使池塘内有害物质转化为营养物质。
一般选择在12月中旬~翌年1月底进行清塘。主要作用是杀菌消毒、杀死野杂鱼以及其他敌害生物。对于池塘酸化严重,pH值偏低,早期肥水困难的塘口,可采用生石灰清塘,主要有干法清塘和带水清塘两种方法。干法清塘:保持池底水位5~10cm,一般每667㎡池面使用生石灰50~80kg。施用时在池底挖若干个浅水坑,小水坑数量以及之间距离最好能将石灰浆泼洒至全池为度,把生石灰施放于水坑内,吸水散开后搅匀,趁热泼洒全池。带水清塘:当池塘水深0.5~lm时,每667㎡使用生石灰250~300kg,将生石灰放于铁桶内加水化开后全池泼洒。
施基肥
水草种植成活后,适时进行施肥,以施基肥和6月前施肥为主,提倡使用有机肥为主,适量施些化肥,每667㎡面积施商品有机肥1kg+碳氨5kg+磷酸二氢钾0.5kg。
放养
蟹种种质要求选择中华绒螯蟹良种,在当地培育的蟹种,规格大且相对整齐、肢体健全且活力强、体色光泽新鲜。水草栽植(种植)成活返青分蘖,经试水表明药物药效完全消失后可放养蟹种,放养密度一般每667㎡水面放800~1100只。
蟹种放养选择天气晴朗、气候稳定的日子,放养前,应连同网袋一起放入水中浸泡1~2分钟让蟹种吸水,再取出放置3~5分钟,如此反复2~3次,待蟹种吸水较充分后,并适应环境,再在3%的食盐水或10mg/L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2分钟,进行蟹体消毒,然后在池塘上风口浅水处多点投放。为了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改善池塘生态环境、提高养殖效益,在蟹池中适度套养花白鲢、鳜鱼,放养量分别为:每667㎡水面放白鲢5~10尾、花鲢3~5尾、鳜鱼10尾左右。
饲养管理
投饵时应提高投喂技术,以使用优质颗粒饲料为主,做到“两头精中间青”,3-4月份,是河蟹恢复体力阶段,以颗粒饲料和小杂鱼为主;前期(5-6月),以颗粒饲料为主,中期(7-9月),以颗粒饲料和植物性饲料(玉米、豆粕)为主;后期(10-11月),以颗粒饲料和小杂鱼为主。投喂遵循“四定四看”原则。
早晚坚持巡塘,每天都要检查围网,对破损的围网及时修补,防止河蟹外逃。也防止水老鼠、蛇等敌害生物进入围网区域,避免其对河蟹的侵害。注意观察池水变化情况、河蟹活动情况等,发现蟹病及时防治。
水质调控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采取:分阶段进行水位调控(水温、水草)、适时使用生石灰(少量多次)、定期选择性使用生物制剂(底改、水改)、定期换水(小排小进)、增氧、水草养护与控制等办法。一是ph调控适宜范围7.0-9.0,日变化≤0.5。二是溶氧调控。蟹池溶氧应保持在4mg/L以上;当溶氧低2mg/L时,河蟹会停止摄食,而且更容易患病;当溶氧只有1mg/L时,蜕壳蟹就开始死亡。溶氧过低,河蟹会“浮头”,即爬到草上、水面上。当溶解氧低于4mg/L时,可采取机械增氧、化学增氧、注换新水增氧。三是氨氮控制。氨氮(有毒)控制在﹤0.1mg/L。调控方法: 换水、控制投喂量、 增氧、使用生物制剂等。四是亚硝酸盐控制。主要采取换水、增氧、控制投喂、脱氮、使用乳酸菌。五是水位调控。遵循“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分三个阶段进行水位调控。3-6月份水深掌握在0.4-0.5m,逐渐提高水位、控制水草生长。7-8月份控制在0.8-1.2m,起到控温作用。9-10月份稳定在0.6-0.8m。六是透明度调控。分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3-6月份)30cm左右, 中期(7-9月份)40-50cm, 后期(10-12月份)35-40cm。七是高温季节管理。高温久旱会造成光合作用加强,pH升高、氨氮升高。管理重点:降温、控食、增氧、避免应激反应、调节pH。注重适度换水、加大水位;控制投喂,少量多餐,少荤多素;使用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乳酸菌等;使用酸性调控剂。八是脱壳前管理。在脱壳前一周,加注新水,使用微生物制剂,投喂新鲜的动物性饵料。
疾病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坚持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即:注重环境调控,科学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适时开增氧机;增强河蟹免疫力,科学使用生物制剂溶水喷洒颗粒饲料投喂,定期在饲料中添加VC、聚维多糖提高河蟹的免疫力;防治和减轻应激反应;使用高质量饲料;做好消毒工作,鲜活饲料的消毒处理,清塘、晒塘,蟹种消毒等。
河蟹主要疾病有颤抖病、呼肠孤病毒病、肠炎病、水肿病、黑鳃病、肝坏死病、褐斑病、纤毛虫病、环爪病、脱壳不遂病等。
春季主要防治纤毛虫病。在河蟹第一次蜕壳结束后,用纤毛净或聚维酮碘杀灭纤毛虫,连用2次,间隔2~3天进行水体消毒一次。进入5月份河蟹吃食旺盛,在饵料中适时适量选择加入维生素、板蓝根、三黄散、键肝利胆素、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投喂,以保护河蟹肝胆。在5、6月份,一般每隔10~15天,采用低净宝等微生物制剂进行一次底质改良。在日常投喂饲料中适时适量拌入大蒜素,每隔半月泼洒一次EM菌,防治病菌。在河蟹每次蜕壳前后使用1~2次新壳宝等矿物质补充剂,补充河蟹微量元素,促进河蟹生长。内服抗生素“速灭菌”配合多维、免疫增强剂治疗,外泼碘制剂消毒,防止继发感染细菌病。
捕捞与暂养
适时捕蟹上市销售是提高养蟹效益的一个关键,中秋和“十一”前3~5天是河蟹卖出好价钱的黄金期,要抓住时机捕捞上市销售。宿迁地区一般10月中下旬河蟹性成熟,开始捕捞上市。宿迁河蟹供货期可延续至翌年清明,是全国少有的春节品蟹地,宿迁优质大闸蟹以“冬季品蟹地”方式,走出江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21年宿迁霸王蟹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品鉴。(作者简介:李丽,1987.9.16出生,女,江苏农民培训学院,水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为淡水鱼蟹养殖与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