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打好“特优牌” 叫响“晋字号”

2023-11-18 11:12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编辑:周晓辰

中国食品安全报讯(赵建军)圆润金黄的山西小米、酥脆多汁的玉露香梨、香甜可口的吉县苹果、声名远播的平遥牛肉……这几年,一大批“晋字号”农产品吸引了八方来客。

农业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山西省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实施农业“特”“优”战略,高点谋划、高位推进,打造“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晋字号”农产品在全国影响力逐步增大。目前,已创建了山西小米、山西陈醋、山西药茶等12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评选出运城苹果、大同黄花、隰县玉露香梨等46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发布100个功能农产品品牌,认定发布66个“有机旱作·晋品”代表产品。

展现地域特色,让品牌更“特”

“天赋中阳美,地道黑木耳”。秋日,位于吕梁山上的中阳县暖泉镇迎来了黑木耳的丰收季。

地处吕梁山脉中部,中阳县森林覆盖率达49.44%,而且昼夜温差大,是栽培黑木耳等食用菌的天然宝地。2018年以来,该县因地制宜发展黑木耳特色产业。几年时间,“小木耳”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为“大产业”,成为当地最闪亮的名片。

产业发展离不开品牌的打造。实践中,中阳县紧抓木耳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发展高附加值的黑木耳精深加工,形成木耳醋、木耳酱、木耳多糖等独具特色的系列产品,不断提升“中阳山宝”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

今年,全县木耳种植5320万棒,预计产量530万斤,产值可达1.6亿元,可带动菌棒厂、采摘园、销售等上下游产业实现产值5亿元。

中阳木耳的品牌建设之路,正是山西省积极打造“特”“优”农产品品牌的一个缩影。

旱作源于特色,有机孕育晋品。山西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多地少、水资源匮乏,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必须抓特色农业、旱作农业,发展“小而精、特而优”的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176个,居全国第四;“五寨马铃薯”等7个产品实施2022年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全省127个“特”“优”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一颗小苹果,改变着大宁县“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的旧模样,成为承载果农增收的“致富果”。

秋季里,在大宁县曲峨镇白村一带,百亩苹果示范园里煞是热闹:果农们正忙着摘袋,一颗颗色泽诱人的果实沐浴着秋阳。“今年进入盛果期,收成预计能比去年翻三倍,收入相当可观。”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元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大宁县地处吕梁山脉南端,域内土壤疏松、光照充足、海拔高、温差大,种植苹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当地立足绿色生态优势,在科技引领、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塑造上下功夫,探索出一条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据了解,在“十四五”期间,全县“宁脆”苹果种植面积将突破5万亩,实现人均一亩。

在山西省,特色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动能。

做足管控文章,让品牌更“绿”

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为兴县培育优质杂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近年来,兴县“咬定”富民目标,坚持做好小杂粮这篇“大文章”。从提供优种、做好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监管,到实施标准化生产,再到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兴县将绿色健康贯穿杂粮生产全过程,擦亮“兴县杂粮中国好粮”品牌。2022年,全县杂粮种植面积突破40万亩,杂粮产业链产值达10.24亿元,杂粮收入占农民种粮收入的83%、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

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品质是根基。近年来,山西省持续强化质量管控,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两个“三品一标”协同发展,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管控,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到2025年全省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将稳定在98%以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山西省绿色有机农产品有效数达到1938个,同比增长17%。

发展“特”“优”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撑

“这个大棚里,是新研发的16个西红柿品种,大家随便尝。”在阳高县龙泉镇东关村迎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负责人王学斌向客人介绍他的新品种“甜脆脆”。

在发展西红柿“特”“优”战略中,阳高县通过政府推动、项目促动、金融带动、科技联动、市场拉动“五环联动”,建车间、引企业、树品牌、拓市场、促销售,初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产业链条。按照部署,2023年,全县西红柿种植面积将突破1万亩,总产量突破6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3亿元。

同时,依托西红柿产业相对集中、经济规模较大、专业化配套协作程度较高的乡镇,申报创建省级西红柿专业镇,全方位推动西红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创新营销策略,让品牌更“亮”

黄花产业已经成为大同市的一张靓丽产业名片。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大同市不断升级黄花产业发展,在种植上更加精细、在加工上更加精深;同时,发挥黄花的品牌效应,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如今,“小黄花”已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目前,全市黄花种植面积已稳定在26.5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18.4万吨;黄花全产业链产值已由2020年的18.4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超40亿元。

创新营销是品牌塑造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山西省以线上线下各类平台为抓手,不断拓宽农产品展销渠道,擦亮“晋字号”招牌。

——打造对外桥头堡。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前沿消费市场,依托省政府驻地办事处,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分别建立山西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推动更多农产品融合国内大循环中高端。

——搭建产销大平台。线上与京东联合举办“有机旱作·晋品”金秋消费季活动,汇聚全平台31家山西各地官方特产馆和1000家山西农业品牌旗舰店,在“双十一”“双十二”等时间节点持续举办促销活动;组织山西省农产品参加全国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等综合性展会。

武乡县具有种植小米的独特地理优势。近年来,借力山西小米省级区域公共品牌的契机,着力打造“小米加步枪,好米在武乡”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品牌”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小米生产向集约型、效益型、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统计显示,近年来,全县谷子种植规模稳定在10万亩左右,年均总产量2万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