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工作交流会在上海举办。作为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工作与技术交流会,此次交流会紧跟新时期、新要求下社会治理体系的理念与技术革新,为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效能,推动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建言献策。
那么,信息化手段将如何助力农安监管?又将如何为“舌尖安全”保驾护航?智能监管有哪些看点值得期待?此次交流会给出了新思路、新答案。
监管创新恰逢其时
长期以来,如何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始终是全社会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的推进难点与发展对策,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政策与信息研究室主任陈松认为,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工作尚在起步发展阶段,虽然政策环境基本形成、监管系统基本覆盖、业务功能基本健全、支撑作用逐渐凸显,但仍然面临着四个方面的难点,即缺乏统一的业务流程、缺乏创新的信息化工具、缺乏开放共享的数据应用,以及缺乏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特别是围绕三年行动中的豇豆攻坚治理、‘三品一标’四大行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贯落实,监管信息化工作都亟待加速创新。”陈松认为,各地部门应当加快补齐平台短板,探索服务模式,创新扶持政策,部级层面要统一信息化标准规范,强化大数据应用服务,推动信息化深度交流。
事实上,伴随着乡村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加快,为推进农安信息化监管提供了支撑保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信廷提出,信息化系统和智能化装备是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的核心基础,“2021年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5.4%,标志着智慧农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杨信廷介绍,2021年,全国县域涉农政务服务在线办事率已达68.2%,“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超过90%,三农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高性能智能农业装备创制和农业智能化生产集成应用,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智慧监管各显神通
以信息化入手,提升监管的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无疑是农安监管的长远目标之一。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实践,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在智慧监管的交流主题下,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监管处处长李旭介绍了该省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一张网”监管行动的做法,即完善省级信息化系统建设,整合升级省级原有平台功能;推动实现重点工作全面信息化升级,实施“信息化+网格化”“信息化+合格证”“信息化+胶体金检测”等模式;加快推进农安信用监管,对所有入网主体建立信用档案,并开展内部信用等级评定,根据评定等级进行分级分类监管,进一步实现监管精准化。
上海市则通过实行“一地块一编码”,完成了全市9个涉农区和3家市属国企100多万个,共计230多万亩农用地地块的数据采集和上图,全面推广“神农口袋”“畜牧管理”两大农业生产作业直报系统,将全市规模以上经营主体的生产全程纳入信息直报体系,形成了上海农业的“一图”“一库”“一网”。
江西省也在构建“全域监管一张网,全程追溯一条链,全面评价一幅图”的“江西农安·数智监管”全新模式。依托平台实行ABC风险等级评定,执行差异化管理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度;创新智慧抽检模式,由以往以人口定抽样批次、集中抽样,改变为以主体数定抽样批次、按产品上市时间精准抽样;同时,推行“区块链溯源+合格证”合二为一的开具模式,落实企业信息、农事记录、检测结果、巡查巡检等信息。“在以上三点创新的基础上,建设市县级大数据智慧监管指挥调度中心,创建星级检测机构和乡镇监管服务机构,达成监管全覆盖。”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监管局局长刘晓斌介绍。
全程信息化破监管难题
显然,建好用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既是大势所趋,也大有可为。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要在功能设计和业务管理上,逐步向前延伸至投入品管理,中间聚焦好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管控,向后延伸至市场环节,通过创新信息化手段解决当前存在的监管工作难题。
具体如何做?交流会给出了最新的思路。针对投入品环节管理,要通过监管名录管理,推动所有监管对象名录全覆盖,率先围绕“菜篮子”主要产品、11个重点品种,将小农户等所有生产者纳入信息化监管,并逐步推动产地收购者、农资经营者等监管对象纳入。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禁用药物的精准监管,实现禁用药物线上公告,区域和品种风险数据归集与分析,禁限用药品的购买途径追踪溯源等。
在中端生产环节,创新信息化工具,采集不同区域、主体、产品的用药情况数据,聚焦重点品种、重点主体、易超标药物,开展针对性检测筛查,解决常规用药监管难、处罚难等问题。通过强化主体生产管控与服务,探索生产记录智能化识别、自动化记录、信息化管理等功能和服务模式,既能充分发挥生产记录作用,又能有效减轻生产主体负担。要推动实施生产主体风险分等分级管理,在健全主体名录、强化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数据分析和日常监管情况,形成主体风险动态分等分级,加快探索主体信用评价与信用监管,强化监管精准性。
在后端市场环节,要强化农产品上市把关,推动承诺达标合格证的信息化开证、管理,保障合格证上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提升合格证信息的丰富性、实用性。要服务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通过信息化工具逐步建立农产品营养、品质数据库,探索数据分析、科学评价和品质分级,有效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优价优销。(丁乐坤 于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