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讯 (夏克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助力实现食育“大手牵小手”协同发展,3月6日,南昌师范学院组织召开江西省小学食育工作研讨会。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师附小教育集团、站前路小学、扬子洲学校和右营街小学等南昌市各大知名小学校长受邀参会,南昌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刘小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研讨会上,刘小强从中小学开展食育的“必要性”“合作方向”“合作目标”和“南师院食育行动”等方面作了讲话。各位小学校长结合各自学校在食育方面的探索,依次就“如何推进小学食育教育工作”“合作编写小学食育教材”“合作开展小学食育研究”等主题进行了分享发言,并纷纷表态愿意全力支持南昌师范学院开展中小学食育的实验、实践和推广工作。
南昌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刘小强:
将食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干部培训课程计划
刘小强指出,随着国民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们的饮食观念、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经历了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的巨大转变。我国青少年“肥胖疾病”日渐增多等现象值得深刻反思。食育已不再是“吃什么”的简单话题,而是涵盖文化传承、习惯养成、文明礼仪培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思想政治教育,食育是中小学开展“五育”的重要基础。
刘小强表示,南昌师范学院与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实现了高位架接。食育将成为南昌师院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重要一环。学校将充分利用江西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江西省幼儿园园长研究会和中小学校长研究会等重要平台,将食育纳入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和中小学教育干部培训课程计划,并通过组建食育研究团队、研发食育教材、开发食育课程、设置食育科研项目、举办食育高端论坛等方式全力助推食育快步发展。校方与报社将“手牵手”“肩并肩”“心连心”共同做好中小学食育推广和建设工作。 刘小强认为,此次参会的小学校长是南昌师范学院重要的合作伙伴,今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合作。一是开辟小学食育阵地,做小学食育的发起者、定义者;二是建设小学食育实验基地,做小学食育的研究者、实验者;三是建成小学食育示范高地,做小学食育的引领者、示范者。他希望,通过双方真诚、高效和紧密的食育合作,达到合作编写一套教材,培养一批专家型教师、校长,打造一批食育特色学校,培育一批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四个一”合作目标。
南师附小教育集团新龙校区执行校长李娟:
把食育当作撬动“五育”融合契合点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实施食育,可以通过在每一天孩子和食物打交道的日常里,插入教育的目的、思维的引导,通过食育锻炼其生活的能力、传递丰富的情感,延续传统文化,对孩子进行社会总动员。
南师附属小学积极探索食育实践,把食育当作撬动“五育”融合的契合点,运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促进“五育”弥合,实现学生全时空、全流程、全素养的发展。一是将食育融入学科教学。在学科课程加入食育的实践,与“五育”相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热情,在学习与生活之间实现有效转化,取得收获成果的满足感。二是将食育融入校园管理。因校制宜打造一系列标准化的用餐流程,包括餐前准备、领餐规则、用餐言行、餐具回收、餐后管理等都有明确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在校文明用餐,既培养学生良好的用餐礼仪,还保证了学生营养健康的饮食,同时也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三是将食育融入日常生活。学校开辟植物生态园,通过让学生亲自种植蔬菜这种食育综合实践活动落实育人目标。在种植的过程中,学生们增长了相关的知识,得到了劳动锻炼的体验,理解了劳动的价值,也懂得劳动的可贵。还可通过开展线上生活课的形式,教给孩子简单的食物制作方法,让他们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分辨选择能力。
学校通过不断深入的探索实践,建议食育工作还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家校社共育的黏合性;建构完整食育体系,实行分段食育,有层级地推进并实现小初衔接,通过食育启动学生向上生长的加速按钮,回归生活向下扎根,实现培养温暖、明亮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
南昌市站前路学校教育集团理事长周琴:
食育可作为学校特色品牌着力打造
食育除了饮食健康教育,还具有礼仪、文化、家国情怀、亲子关系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和广泛外延。扎实推进小学食育研究,学校将“五力”并举,实现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学院“五方”共赢。
一是凝结力。食育需要多方达成共识,通力协作。不仅需要专家的指导,学校也要积极作为,还要争取家长的参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以及新闻媒体、活动场馆等社会各界的配合,实现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纵连横条块并举的食育网。
二是建设力。食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参与团队需要有强大的建设力。学校将在专家团队的引导下搭建并培训多个专业团队,包括食育项目研发团队、食育实施团队、志愿者团队等,形成“食育工作人人做,人人都是食育工作者”的局面。
三是生长力。食育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相融共通,才更具生长力。通过实施课程、开展活动、建立评价体系等,让食育不断生长、延伸。
四是空间力。巧妙营造更多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润物于无声,育人于无痕。如营造环境氛围,建设主题场馆,让孩子参与日常午餐制作与管理过程等。
五是牵引力。把食育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提升点,融入学校文化,甚至可作为学校的特色品牌着力打造。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杨祖德:
普及科学合理的“食”文化势在必行
食育这个话题,全社会都很关心。尤其在此次疫情特殊时期,更让我们反思,普及科学合理的“食”习俗、“食”文化势在必行。目前小学基本都有午托,科学合理的午餐搭配、安全愉快的午餐时光是许许多多家长记挂心头的大事。有一句话:凡是对学生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开展食育非常有可行性,更有它的必要性。学校将会融合生态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家校合作共育”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受益,让社会受益。
扬子洲学校校长胡华兵:
学校计划组建一支食育专项管理组
此次新冠疫情的发生或与食用野生动物密切相关,暴露出国民食育知识的匮乏、科学素养的缺失,对食育不了解、不重视的现实问题。
为了能推动食育在学校顺利落地,学校计划组建一支食育专项管理组,对食育理论进行前期研究,通过与学科教育的整合融通,找到食育的目标体系,进而设置食育课程。学校也将从五个方面实施食育工作,一是打造具有特色的食育课堂,将食育课程由理论和实操两种课型穿插结合;二是打造食育社团,由资深的营养学与烹饪俱佳的老师担任社团教练,社团的学生可以在社团里学到更多的食物营养知识、食品卫生与安全知识,学会更多的就餐礼仪等;三是营造食育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功能;四是组织美食之旅,学校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及家长以红色教育为主题,在“红米饭、南瓜粥”中感受革命战士的艰苦岁月;五是把食育课程设计成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融合更多学科教学力量,增加食育的广度和效度。
南昌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长王黎明:
加快中小学食育工作的理论研究
开展好中小学食育工作,首先是要加快食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学习,尤其是针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等,要让广大教育管理者、工作者深入了解和高度重视食育工作,把食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学校“五育”工作的有效前提和重要补充,作为培养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置条件。其次是要加紧食育工作的实践探索。通过设置中小学食育工作的实践基地、实践学校等模式,结合学校实际,组织编写食育教材读本,开展各种食育活动,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表及里来进行中小学食育工作的实践与探讨。最后是要加大食育工作的宣传造势。可以通过举办食育工作校园开放日、食育工作年度论坛等形式,及时总结推广学校食育工作,推动食育工作人才培养,制定地方食育工作保障机制、法律法规等,让食育工作有法可依,形成社会共识。
南昌师范学院江西教育评估院院长叶存洪:
食育工作可通过“融入”式教育进行
虽然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时数是恒定的,但食育工作可以通过“融入”式教育来进行。一是融入学校特色文化中。从学校办学的历史底蕴和现实需要出发,找到食育与学校主题文化的联结点,以食育来充实、丰盈学校文化,唯有这样,食育才能做得更好、走得更远。二是融入“五育”中。德育,培养学生“食德”,大到“非自力而不食”,不食野生动物,小到“光盘行动”等。智育,传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体育,肥胖、糖尿病等疾病大都因为饮食而引起的疾病,体育除“竞技”之外需做好相应的“育体”。美育,通常人们说“色香味”,将“色”放在第一位,可见食跟美有着密切的关系。劳育,鼓励儿童“亲近厨房”,参与到烹饪活动全环节的劳动中。三是融入各科教学中。充分地挖掘有关素材,潜移默化、藏而不露、润物无声式地对学生渗透食育。比如,思品课是培育学生食德的重要课程;生物、化学课,学习食物含有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等,了解人类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的肉、蛋、鱼、蔬菜、水果等进行营养素的均衡摄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研学旅行都可以有所作为,如开展“从学校到农场”的实践体验,让学生通过摸、闻、尝、绘等方式,引导他们认识食材、研究食材、了解食材、绘画食材,熟悉每一种食材的四性五味,建立由“吃得饱”到“吃得对”的健康饮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