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形成于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自带一方风味,具有竞争优势。
近年来,辽宁省各地都依托农业农村的资源禀赋,深挖“土”资源、放大“特”优势,做起了“土特产”文章。铁岭市委、市政府把榛子作为特色农业产业之一,以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引领产业发展,多元化培育经营主体。如今在铁岭,小榛子不仅是带富一方百姓的好产品,更是带动一方经济的好产业。榛子的产业链越拉越长,不仅有鲜榛子、炒榛子和榛子树苗,还有榛子油、榛子酱、榛子酥、榛子煎饼、榛子奶糕等深加工产品;由榛子衍生出的新业态也越来越多,有专注榛子炒制的食品加工厂、有专注榛子在线销售的直播带货网红,有专注于榛子筛选机、榛子风选机、榛子脱皮机生产的机械制造厂,有专注于周边产品研发的榛子钳子厂、榛子包装盒厂等。
从山林野果到区域公用品牌,铁岭榛子名声越叫越响,产业链条越拉越长,增收成效日益显著,那么其发展的动力何来?其成长的经历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榛香弥漫背后的有形之手
在铁岭市东部的低山丘陵地区,有靠山吃山的传统,村民常年在山里寻山货,在村中收山货,然后到城里销售。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开原市威远堡镇塔子沟村,这里的村民八成以上都从事着与榛子相关的产业,十几年前就实现户均年收入超10万元,甚至还有年收入超百万元的大户。村民曾一次性团购40多辆小轿车,成为名噪一时的“汽车村”。
10月17日,记者走进塔子沟村,立即被无处不在的榛子所包围。大门口堆放着榛子包裹,院子里晾晒着榛子,空气中弥漫着炒榛子的香味……
循着榛香寻去,走进村民徐振财家,正赶上一锅刚刚炒熟的榛子从转动的炒锅中翻滚而出。600斤榛子足足炒了一小时,为了避免出锅后散热不及时导致过火,徐振财和家人迅速用耙子把榛子均匀铺平在筛网上。
66岁的徐振财包山种过榛子,推着小车到鞍山、辽阳、四平等地卖过榛子,也到黑龙江、河北等地收过榛子,直到2012年,他才从铁岭榛子产业的最前沿退下来,开始专注于炒榛子。
从“产业前沿”到“后期炒制”,徐振财的经历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铁岭榛子产业的跃升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采摘些野生榛子储存自用,到90年代承包村里的榛林后四处卖榛子,再到后来的从各地收榛子加工后再销往各地,铁岭榛子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面对发展机遇,铁岭市委、市政府强化顶层设计,主动靠前服务,把榛子列入全市重点发展的“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实施了政府主导、产业化经营、科技兴榛、名优品牌“四大战略”。2010年铁岭市主办了首届中国森博会暨中国(铁岭)榛子节,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11届;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在适宜榛子生长的荒山上栽植榛子,扩大生产规模;通过科研攻关有效解决了榛子病虫害问题,全面推广榛子园艺化栽培技术,以技术大讲堂为载体指导广大榛农采取疏株、施肥、灌溉、飞防等精细管理措施,扩大榛子园艺化栽培面积。
从自然生长状态下的亩产十几斤,到精细管理后的亩产几十斤甚至上百斤,当地政府的持续推动让铁岭榛子进入产业爆发期,尤其在科技助力下实现了单产大幅度提升后,规模效应也逐渐开始显现。铁岭榛子的专卖店开遍东北的各个城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机场、火车站都有铁岭榛子在销售。在开原市、铁岭县等榛子主产区,管理万亩榛园的合作社,年销售几百万斤榛子的经纪人,年加工千万斤榛子的食品厂,更是相继涌现。
这次大爆发,让铁岭榛子一举奠定了行业龙头的地位。据铁岭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铁岭地区榛林面积达113万亩,年产榛子6000万斤,年产值已达9亿元,榛林面积和榛子产量均居全国之首,铁岭市也因此成为行业内知名的榛子集散地。
经历了这次大爆发,铁岭榛子的产业生态也开始重构。在塔子沟村,村民仍然围着榛子转,但分工却越来越精细,有人专注榛园管理,有人专注榛子炒制,有人专注市场销售,有人专注物流运输……
正是在这次的重新分工中,徐振财选择把自家的两座榛子园转包出去,自己则支起三个大炒锅,专门为村民提供炒榛子服务。“炒榛子没啥风险,一斤挣2毛钱的加工费,一年炒150万斤,基本上能保证30万元收入。”徐振财的话语中流露出“退居二线”的安逸。
产业崛起背后的品牌守护
离开徐振财家,仅一路之隔,就来到了82岁的徐振清家,而榛子也从炒制加工进入到了销售环节。
在徐振清的带领下,记者先参观了直播室,再参观了打包车间和烘干房,整个过程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村民强烈的品牌意识。
在打包车间里,厚厚一沓快递单已经打印完毕,包装袋、防潮袋、包装盒和免费赠送的榛子钳都准备完毕,只等把刚刚炒好的榛子晾至常温,就打包发货。
徐振清说:“我家的榛子都是上午现炒,下午1点多钟发货,第二天买家收到快递,就跟刚出锅一样,保证是正宗铁岭榛子的味儿。”
坚定守护铁岭榛子的品牌,徐振清一家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现在他家的直播间每天都能卖出300多单。由于自家人忙不过来,还在村里请了两个帮工,一个帮着直播带货,一个负责打包发货。
同样在全力守护铁岭榛子品牌的,还有四家子村的裴艳明。无论是外出开店卖榛子,还是返乡创办食品公司加工榛子,她都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为了避免天气过冷过热影响榛子的品质,她投资建设了全镇第一座专门存储榛子的恒温库。“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亲身经历了铁岭榛子产业的崛起。与榛子打交道就是我的事业,所以咱得把目光放长远,守好铁岭榛子的口碑。”
相比于民间的认知,铁岭市委、市政府则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层级上考虑产业发展前景,悉心培育与呵护铁岭榛子这个品牌。
梳理铁岭榛子的悠久历史。在铁岭地区最早关于榛子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1000多年,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铁岭地区出产的榛子还成了“贡品”。从此,榛子也成为铁岭的一个特殊符号。
讲好铁岭榛子的山水故事。铁岭榛子主产区位于铁岭东部低山丘陵区,为长白山余脉,具有雨热同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在独特的气候、地形、土壤、山水条件下,生长出的榛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外壳坚硬、果仁饱满、富含油脂和蛋白质,吃起来味道醇香、余味绵长。
打造铁岭榛子的区域公用品牌。2004年,“铁岭榛子”完成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原产地标记注册,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9年,注册“铁岭榛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0年,获得国家林业产业协会和中国经济林协会联合授予的“中国榛子之都”称号;2020年,铁岭榛子品牌被列入首批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录。2022年,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综合评定显示,“铁岭榛子”品牌价值为60.56亿元。
守护铁岭榛子的品牌安全。制定《铁岭榛子园艺化生产技术流程》,持续开展以榛子疏株稀植改造为重点的园艺化改造培训,通过规范管理降低药肥使用量;连续8年对300多个批次的榛子样品及土壤进行抽样检测,每年检测结果都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面对做好“土特产”文章这道考题,铁岭市一手做品牌,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一手做市场,带着农户参展、组织带货主播培训、培养行业领军企业,在布局上始终超前一步,在行动上到位而不越位,既做大了品牌,又做大了市场。
内容引流背后的创新密码
在四家子村村民冯孟的直播室里,一件红绿碎花棉袄格外显眼。
冯孟介绍说,这是一件立过大功的棉袄,他曾经穿着这件棉袄拍出了一个特别火的短视频,上热门当天就带货3000多单。
作为短视频平台第一批带货的弄潮儿,冯孟从2017年开始就在直播间里卖榛子了。当时还没有“小黄车”,每单生意都得点对点完成。后来,干直播带货的人多了,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爱琢磨的冯孟发现,要想在众多直播间中脱颖而出,就得想办法在视频内容上创新,吸引更多人点赞、评论、转发。
“咱卖的是土特产,就得突出乡土气息!”成串的辣椒、带皮的玉米,影视作品里东北农村常见的簸箕、草帽,还有最具乡村气息的红绿花布棉袄,都被他拿来作道具。借助这些道具,冯孟拍了很多与榛子有关的段子,有上山采收榛子的,有榛子堆满院子的,有表演手拍榛子的……这些短视频作品为他的直播间带来了流量,也增加了榛子的销量。
“全镇开直播卖榛子的差不多有200家,大家都在内容引流上下足了功夫。”在威远堡镇党委副书记李斌看来,当地农民从来不缺敢闯敢干、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能玩转短视频平台一点也不偶然。
从走街串巷卖榛子,到闯入大城市开直营店,再到网络时代直播带货,在铁岭榛子走出铁岭、走向全国的进程中,每一次产业升级,都有一批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铁岭人站在前沿,争做弄潮儿。
如今在铁岭,“吃”榛子的形式不断在创新,产业链越拉越长,盈利模式越来越多元。
在东部低山丘陵地区,从种收为主向收储、炒制延伸,部分农民已经转型为经纪人、货车司机、炒工;在临近县城的乡镇及国道省道沿线的村屯,因物流便利,开直播卖榛子的青年人越来越多,并衍生出主播、客服、打包工等新职业。
围绕榛子产品,辽宁山之源农产品有限公司研发出榛子味煎饼,铁岭县众合榛子专业合作社开发出榛子酱、榛仁月饼,铁岭市扬帆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出榛子酥、榛子奶糕、榛子米果卷等深加工产品。立足服务榛子产业,开原市威远堡镇鑫隆机械制造厂生产的榛子筛选机、榛子风选机、榛子脱皮机、榛子炒锅等系列产品,不仅占据了本地市场,还销售到吉林、黑龙江、河北和内蒙古自治区。围绕直播带货的需求,在开原市、铁岭县还成长起榛子钳子厂、榛子包装盒厂等生产榛子周边产品的企业。
面对不断拉长的榛子产业链,铁岭市各级政府也顺应需求创新服务内容,协调物流企业服务上门,组织开展电商直播培训、开办短视频拍摄培训班,为了撮合网红主播与优质农产品进行合作,今年铁岭市还举办了系列电商直播节。
对在榛子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铁岭市也通过给予政策支持、建立人才库等方式进行培养和引导。2021年7月1日,铁岭县李千户镇深山里榛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富安作为全国优秀农民工代表,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为铁岭榛子争得了最高荣誉。(李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