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西府1.81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场龙口夺食的“战役”从东向西正式打响。烈日之下,自扶风县而起,一片“金黄色”一路向西、翻沟越岭,横贯眉县、岐山县、凤翔区、陈仓区……染遍平原、河畔、山塬、谷地……
283.9万亩麦浪翻滚,在“算黄算割”的鸟鸣声中,在轰隆隆的收割机滚轮转动下,在双手布满老茧的农人注视中,一片片金黄的麦子即将变成麦茬,一袋袋鼓鼓囊囊的粮袋即将堆满粮仓。2024年三夏“会战”,预计全市小麦总产量将达到89万吨,又是一个明明白白的丰年,又是一场实实在在的胜仗。
何为“丰收”?在农业领域中,并不是指增产才被视为丰收,科学的定义是,同上一年度总产量相比,增产5%或减产5%都属于丰收范畴。回眸宝鸡,全市的夏收丰年自2003年始,已历经21个寒暑。
小小麦穗,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国家战略。纵观这21个年头,为了一个“丰”字,宝鸡农业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把小镰刀到联合收割机,从一粒良种到万亩良田,从靠天吃饭到气象指导,从面朝黄土到遥感监测,从丰收在望到丰收在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在西府大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二十一连丰”的背后,渗透着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制“五良协同”一盘棋式的宝鸡智慧,折射出西府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之光!
丰之种——一颗麦粒的大进化
丰收是在时间中磨砺出来的,即便微观到一粒麦种,也见证了这段历程。21年斗转星移,丰收的希望与一粒粒优良麦种有着前因后果的紧密关系。
今年68岁的张同兴,与麦种的深厚“交情”超过35年。年近古稀的他,依然在宝鸡市秦风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风种业”)担任总农艺师,用他的话来说——“一粒良种,千粒好粮!”
良种哪里来?寒暑交替中“过五关斩六将”而来。
6月,骄阳似火。在秦风种业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金黄的麦壳已经奓开。西农805、西农857、西农511、华麦207、百农207……9290亩良种麦田如同待检阅的披甲军团,在阳光下“昂首挺胸”。这些小麦成熟后,经过严苛检验,将成为下一季种子,在西府大地广袤的田野上生根发芽,拔节抽穗。
在这些成建制的良种军团内部,执行着优胜劣汰的“残酷”机制。细看整齐的麦田,你会发现有些麦穗上系着红绳,而有些麦穗上却系着白绳。
“系红绳还是白绳,决定着它们未来是被重点培养,还是被残酷淘汰。”张同兴俯下身,拉过穗头,仔细查看小麦株高、株形、穗长,并做好记录。他说:“这里是穗行圃,也就是说,我们会在以往表现极好的田间麦穗中挑选出母株,而后以‘行’的形式栽种,这一行麦子是源于一颗母株的兄弟姐妹,如果种植一年后,这一‘行’在抗倒伏、抗病虫害、麦粒大小等方面表现良好,那这一‘行’就会系上红绳过了第一关,相反则会被系上白绳,一旦系上白绳,这一‘行’将被淘汰铲除。”
系上红绳,才仅仅是良种培育的第一步,而后还要经过多次闯关,才能进入穗系圃,此时的麦种已经实现百里挑一。这些精挑细选后的麦种,将在播种时按照严格要求在畦面上进行种植,严格观察其节水、增产、抗旱、抗病、抗倒伏能力等,用张同兴的话来说:“只有麦中龙凤才能‘过五关斩六将’脱颖而出。”
这块试验田产出的“麦中龙凤”,只是宝鸡市小麦良种繁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一系列小麦新优品种的培育种植,对宝鸡市小麦“二十一连丰”,可谓意义重大。
以小偃22号小麦来说,这种良种小麦曾以早熟和旱地、灌区、山区都适应种植的特性,在宝鸡市推广。然而,这种老牌良种却在2017年一场大面积风雨天气中,暴露出自己的致命缺陷——麦秆不硬,易大面积倒伏。
业界有“伏麦一把草”之说,出现倒伏的麦田单产会严重下降,而且机械收割也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下,西农805良种作为后起之秀,于2018年开始登上舞台。
西农805良种,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产低个子,大穗大粒子”。正是因为“个子低”的特性,其麦秆硬度在抗倒伏中有着明显优势。如今,西农805已经在扶风县、岐山县、陈仓区等地开始大面积种植,总量超过50万亩。同时,其“大粒子”的特征也广受农民欢迎,几乎成为丰收的代名词。
一种精神和一种对丰收的执念,就这样与一粒粒麦种的进化同向并行。2023年7月,来自宝鸡的“秦麦369”“秦麦851”“陕禾1028”三个小麦新品种一举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初审。加上2022年通过国审的“秦农168”,宝鸡市近三年已有4个小麦品种顺利通过国审。
新通过国审的这三个小麦新品种可谓各有绝活。这三个新品种均属中强筋小麦,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27.2公斤、622.2公斤和607.7公斤。
种子是小麦的“芯片”。结合宝鸡市实际,宝鸡市在良种研究领域提出狠抓“选育推广、市场监管”两个关键,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的发展思路。预计到2025年,将引进展示小麦、玉米新品种70个以上,推广优质良种180万亩。
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西府大地的麦种却在一次次进化中,实现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据悉,目前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丰之田——一片沃野的大改造
大自然赐予了宝鸡肥沃的黄土地,而这片希望的田野也同样回馈给宝鸡丰饶的物产。
但希望的田野不等于高质量农田,若想藏粮于地,不改造怎么行?怎么改?靠的还是科技的力量。
岐山县凤鸣镇朱家塬村,一个载入宝鸡农业史之地。保丰源农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晓飞,曾靠着对农田的高标准改造,于2022年实现小麦亩产812.93公斤,创造了全市小麦有史以来的单产最高纪录。
“那年夏收中,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实产验收。谁见了晓飞的农田,都会竖起大拇指。”朱家塬村党总支书记巨亚辉告诉记者,“按照数据,当时实收面积10.13亩,小麦鲜重8683公斤,杂质0.12%,水分17.39%,按照国家粮食入库安全标准含水量13%折算,平均亩产812.93公斤。许多农业专家搞了一辈子小麦,都看着穗大粒满的小麦啧啧赞叹。”
专家赞叹的背后,实际上是杨晓飞“与地斗,其乐无穷”的回馈。
与田地怎么斗?杨晓飞的秘诀是相信科学。
选用良种不必多言,当年杨晓飞选择的是“金麦1号”小麦良种,这种小麦茎秆弹性较好,抗倒伏穗层较厚,后期灌浆速度快,抗干热风,亩穗数40万至45万,穗粒数35粒左右。
更重要的是,杨晓飞还使出了三个高招。
第一招,对“土”下肥,他专门请来科技人员,对自家田地中的土壤成分进行专业检测,土壤缺啥元素,他就给土壤“补”啥;
第二招,围绕粮食节水发展,重点示范节水喷灌、移动喷灌和“小白龙”灌溉等,实现亩均灌溉节水30立方米。在市县农技单位的扶持下,他还建立50亩可移动喷灌设备示范田,实现一次铺设、多次循环利用,有效解决了以前地埋式机械损毁大、耕种不便的缺陷;
第三招,按照农技部门指导,他在田间大力推广小麦宽幅沟播集成技术,平均亩产较传统平播方式增产70公斤。
一招鲜吃遍天,何况是三招?保丰源农业合作社的小麦亩产始终保持高位。不久前,杨晓飞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对合作社种植的700余亩小麦进行产量评估。经预估,今年合作社的小麦亩产量依然高达700公斤以上。
从杨晓飞所在的岐山县一路向西,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另一名种粮大户齐昆,同样在科技种田中尝到了甜头。
自去年秋天种上小麦,齐昆每天清晨都会拿起手机,习惯性地打开智慧物联网监测病虫害平台,实时查看地里的病虫害情况。在这个平台,土壤的含水量、氮磷钾的含量等关键数据同样显示得清清楚楚,为他科学种地提供了准确数据。
齐昆今年28岁,是宝鸡市最年轻的高级职业农民,不仅流转了800亩地种粮食,还托管了周围三个镇的3万多亩良田,年增收粮食2000余吨。
在他看来,种地要“一往情深”,土地才会对自己“情深似海”。
齐昆也曾“惹毛”过土地。多年前,有一次到了给小麦杀虫追肥的时节,他从库房搬出一箱农药,稀释后喷到麦田。没想到,过了两天,原本该拔节的小麦却像被抽了筋,叶梢发黄,蔫头耷脑。他跑回家翻出药箱一看,原来,他错把除草剂当成杀虫剂喷到了地里。懊悔之余他才明白,干农业只凭一腔热血远远不够。于是他沉下心来,报名参加了陈仓区职业农民培训,像照顾孩子一样管护着脚下的这片土地。
这些年,齐昆每年都会请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对当地土壤进行测试,调配出更加适合粮食各个生长期的缓释肥,推广并指导附近农户科学施肥。土地肥沃了,从2020年起,村里的小麦亩均产量达到了550公斤以上,亩均增产超过50公斤。
据悉,目前宝鸡市不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新建和改造提升,完善井、渠、路、电等基础设施,实现小田并大田、旱地变水浇、低产转高产,夯实丰产基础,其中2023年建设29万亩,配套高效节水灌溉8.1万亩。
杨晓飞和齐昆其实还有另一重身份——职业农民。实际上,遍布全市四区八县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凭借对市场、科技、投资的精准把握,已经成为小麦丰收重要的推动者。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宝鸡市已挂牌成立市县两级职业农民协会5个,吸纳会员2000多人,培育高素质农民24567人,认定职业农民21087人,这些职业农民为全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三夏时节放眼望去,绵延的麦田宛如金色的长卷,在西府大地匀称地展开,劳作的人们如音符跃动其上,听似无声,却把一种强烈的音乐感弥漫在天地之间。
丰之机——一月归仓的大提速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的一首《观刈麦》,道尽龙口夺食的辛劳。
小麦收割,从来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以2024年为例,全市小麦面积283.9万亩,从5月底到6月底一个月时间内陆续成熟并完成收割,如此短的收割时间,速度成了压倒一切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农机大军的壮大,宝鸡的麦收战役正在变得速战速决。
时值三夏,陈仓区利民机械化加工合作社负责人王九利,也“升官”成了远近闻名的“铁牛”司令。43台大型小麦收割机、16台免耕播种机、10台大型喷药机……在他的合作社里,各种用途的“铁牛”多达140余台。
王九利的机械化加工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王九利说,有了这些农业机械,他就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去展现“机械化”的威力,不但能彻底改变农村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境遇,还能使种地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大幅提升。他细数这些“铁牛”的作用:每年10月,免耕播种机开进地里,每台机器一天就能播100亩小麦;11月,大型喷药机开进地里,展开宽达12米的两翼喷药管,每台机器每天能喷药150亩;次年3月和4月,喷药机再次大显身手歼灭小麦吸浆虫;6月,大型收割机开进麦浪翻滚的麦田,每台机器每天能收割80亩;麦收刚过,小麦秸秆打捆机组成“牛群”开进地里,一季能捡拾秸秆上万吨;随后,玉米播种机开进地里,每台机器每天播130亩玉米;9月,玉米收割机和秸秆打捆机又先后撒着欢儿开进青纱帐……
这些年,他的“牛群”中不但有国产货,还新添了不少洋“铁牛”,有日本产的大型喷药机,还有德国产的大型玉米秸秆打捆机。以德国“铁牛”为例,农忙时节每天就能完成500亩玉米地的秸秆打捆工作,而且“三捆一吨,运输方便”。
王九利说,今年合作社里的各种农机,作业范围已经不限于宝鸡一地,扩大到河南、甘肃等地,预计机械化作业面积将高达30万亩以上。
有了众多的“铁牛”军团,宝鸡迎战三夏也变得底气十足。今年,宝鸡市农机手已达2.7万名,有各类农机5.2万台,其中联合收割机7000多台,基本满足全市小麦收割。在收割高峰期,还会有不少“候鸟式”外地农机手和收割机加入三夏战役。为服务好外地农机手,宝鸡市今年还设置了31个农机作业接待站及38个维修服务点。
青海籍农机手张顺荣就是“候鸟式”农机手,5月初,他就开着心爱的雷沃谷神联合收割机,从河南安阳开启了夏收的西征。一路经过郑州、洛阳、三门峡、西安、杨凌等地,6月初抵达岐山县枣林镇仝寨村。
“收割一亩麦子五分钟,能挣80元。”张顺荣告诉记者,“我开着收割机,加柴油每升能便宜2毛钱,我的收割机油箱容量是160升,也就是说,每次加满油能优惠32元,宝鸡人对咱真不错。”
农机充足,还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即如何让农户和农机手实现无缝对接?近年来,随着“嘟嘟农机”平台的搭建,这一问题已经得到完美解决。2019年至今,“嘟嘟农机”平台已上线投用5年,为无数农户和农机手带来了便利。
扶风县召公镇农机手李克林对“嘟嘟农机”平台极为认可。他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到了农忙时,每天五六点就起来开着农机找活儿,干完一处只能碰运气,费油费力又费时。现在,他使用“嘟嘟农机”平台,能根据农户预约的时间和地点,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比如,之前算上时间损耗,一天能干70亩地都算多的,现在他接单时可以选择集中在一个片区的麦田一揽子干活,他一天最多完成过120亩麦田的收割。
据了解,目前“嘟嘟农机”平台已在全市推广,金台区、陈仓区、扶风县、眉县、千阳县等地的许多农机手已加入,实现了在线接单。截至目前,平台总用户数8.6万,其中认证农机手1525人,已完成订单2.16万单。
本地农机组成精锐之师,外地农机赶场援助,“嘟嘟农机”平台穿针引线,三夏大战三军用命,岂有不胜之理?
丰之路——一线护航的大智慧
每到6月,“算黄算割”的鸟鸣声,似乎一再提醒着农人要看准天时,颗粒归仓。西府大地很多人家,无论房子新旧大小,门楣上也要写“耕读传家”四个大字——耕,这是农民心中的头等大事。
丰收之路,优良的病虫害防治和气象精准服务意义重大。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小麦病害之一,也是影响宝鸡市小麦安全的严重灾害。这种靠气流大区域传播的暴发性、流行性病害,具有传播快,能在短期内造成大面积流行等特点,大流行年份可导致小麦减产40%以上,甚至整块麦田绝收。
宝鸡市农技中心植保科科长白应文告诉记者,2021年他在基层工作时,曾亲眼看到过一块1.8亩的严重患病麦田,仅仅打下了90公斤小麦,而这块地正常情况应当收获600余公斤小麦。他认为:“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关键在于发现得早并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以2024年为例,3月11日宝鸡市就在宝鸡高新区千河镇、磻溪镇首次查到条锈病新侵染病叶,发生面积17.5亩,发现病田3块。始见期比2023年同期早10天,早于常年同期,属偏早发生年份。4月3日,普查中发现,小麦条锈病已经在宝鸡高新区、陈仓区、眉县、凤翔区、岐山县、扶风县、渭滨区、金台区8个县区12个镇13个村零星发生。
自发现小麦条锈病第一时间起,以“防早、防小、防了”为原则,宝鸡市打响了一场防治小麦病虫害战役。经过喷药防治等措施,今年夏收中,这些患病麦株,仅仅在麦株下部出现叶片侵染,并未影响到小麦灌浆和丰收大势。据了解,从2023年起,宝鸡市农业农村部门为加强条锈病监控,还与上百家种粮大户和经营主体紧密联系,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力求早发现、早防治。
如果说虫害防治是一场歼灭战,那么气象服务则是一场闪电战。
采访中,记者与多位农民交谈时,他们都对气象服务赞不绝口。陇县新集川镇一位农民告诉记者:“早年麦收过后晾晒时,即使晴空万里也不敢睡觉,山那头的云涌上来,一个小时就能来一场雷阵雨,现在好了,气象服务已精准到小时,下不下雨一目了然。”
精准的气象服务,源自全市天气观测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不断提高。近年来,每当三夏临近,全市气象部门都会密切监视天气变化,组织做好暴雨、连阴雨、冰雹、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每日两次加密制作发布《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题》,提供降雨间歇期预报,滚动研判未来一周影响天气的起止时间、强度、落区及持续时间,并将气象信息具体到时段、具体到镇街,为全市农机调度和抢收抢晒提供科学建议。
市气象局农气中心主任何科杰向记者举了一个实例。2023年三夏期间,当时受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全市小麦成熟收获期较2022年普遍推迟5至7天,导致夏收夏种争时突出。尤其在夏收期间,雨水降降停停,农民和农机手都心急如焚,因为一旦麦穗落雨达60至80个小时,麦粒极可能在麦穗上就开始发芽成为芽麦。这时候,气象部门的精细化气象服务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精确到小时的气象服务,全市农户和农机手依靠“窗口期”抢收小麦,最终全市2023年夏粮总产量达到88.72万吨,虽受天气影响不及预期,但仍处于2000年以来第三高。
6月下旬,从宝鸡市农业农村部门传来喜讯,截至目前,宝鸡市夏粮已全面完成收割,283.9万亩小麦已全面颗粒归仓,“二十一连丰”已从“丰收在望”变成实实在在的“丰收在手”。(孙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