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参加一场婚宴,一桌十几道“硬菜”,少有人动筷。餐桌上,海参、鲍鱼的受欢迎度不如凉菜、素菜。散席后,一场盛宴也成了“剩宴”。
在我国,饮宴文化历史悠久,世故人情尽在其中。不只婚宴,还有生日宴、升学宴、满月酒……虽然宴席丰盛与否和生活幸福并无关联,但“一生仅一次”的理由、“面子文化”的驱使,使得不少人在订席时会选择高标准,吃什么成了身份象征,点多少有了攀比的意味。
事事顾面子,难免丢里子。一场“剩宴”,并不能真正体现热情、彰显实力,却可以照鉴对现实的忽视,折射修养的不足。
“剩宴”,是对历史的遗忘、对现实的忽略。中国人民依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走过了缺衣少食的岁月,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物资丰足。尽管如此,“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依旧任重道远。做到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才是正确消费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剩宴”,是忘记了初衷、减掉了内涵。摆宴设席的初衷,在于传递情感表达尊重。亲友间拒绝攀比,回归简朴,吃点适量可口的家常菜,唠点许久不谈的知心嗑,做些充满文化意趣的小游戏,也许比“华而不实”的“硬菜”要好得多。
一场真正的盛宴,不光传递着人情温暖,更彰显着参与群体的良好风貌。所以,宴请宾朋时,光了盘子,或许才是真正的面子。(董翰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