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上秧盘,拖拉机下田,缓缓行进,机后是一排排整齐的秧苗,给田里“抹”上一片新绿。
5月19日,沈阳市铁西区高花街道小高花村,正是插秧的繁忙时刻。站在田埂上,刘福利时而电话调度着送秧盘的货车,时而扯嗓向插秧机师傅喊上几句。这片水田她还有三百来亩插秧任务,3台插秧机两天就能完成。
刘福利来自沈阳市辽中区刘二堡镇,打理着一家水稻种植经济合作社,除了耕种自己的1000余亩水田外,她还要为周边农户代种1500余亩稻田。打3月末开始育苗起,她把所有心思都放在这2000多亩稻田上。
“我们‘五一’就开始插秧了,的确比好些地方早,就是因为通了水渠。渠里的河水水温比井水高,有利于秧苗生长。”刘福利说话间,指了指田垄间纵横交错的水渠,渠里流水潺潺。
灌溉水渠按功能大小分为总干、支渠、斗渠和上水线,末端送水至田的水渠即为上水线,上水线连接水田的位置都有可以开关的阀门。由这些不同水渠组成的水网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供水保障。
在小高花村附近,有干渠浑蒲灌区高花总干节制闸,管控着下游铁西区、辽中区及新民市等地数十万亩稻田的生产供水。“干渠有40多公里,现在正以每秒9立方米速度向下游供水,一是解决生产用水,二是生态补水。”铁西区浑蒲农民农田用水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关文发说。
近年来,随着浑蒲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的推进,灌区的供水保障能力和节水效率明显提升。每年泡田前一个月,灌区都会巡线检查水渠及设施,并通过安置在各村的水管员,统计各地用水需求量,进而制定严格的供水计划,各闸口按“订单”放水。
关文发说:“农时是天大的事,可不能耽搁。因为下游插秧普遍较早,我们高花总干节制闸‘五一’就开始放水泡田。预计6月还有两轮补水,9月还会有一轮秋灌补水,全力保障粮食生产。”
小高花村村民告诉记者,渠水浇田比井水浇田普遍能增收一至二成,只需打开放水口就能上水,省时省力省钱,当地水田已基本淘汰了机井。(胡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