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渝北加快建设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

2019-07-05 08:30来源:重庆市农业农村厅编辑:李玉堂
当前,渝北区正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实施“八改六化”为抓手,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绿色行动为着力点,农业结构深度调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三环十景”为支撑,促进农旅深度融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实施乡村善治为依托,乡村文化日渐兴盛……渝北正在加快建设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改善农村面貌

让乡村留住人们的乡愁

坡屋顶、小青瓦、白粉墙……走进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一幢幢川东风格的民居农房,一个个乡土韵味的传统村落,在薄雾中隐现,宛如人们梦中乡愁的样子。

这样的美景在渝北农村比比皆是。

去年以来,渝北区点线面结合,全面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在工作中,区级相关部门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以“八改六化”(改水、改路、改电、改厕、改厨、改院、改圈、改房,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文化)为整治标准,点上以巴渝民居“小青瓦、坡屋顶、灰瓦脊、白瓦头、三角檐、木门窗、白粉墙、石墙裙”八大核心要素为特色,线上聚焦“三环十景”,面上以排危、拆棚、保洁、栽树为重点,抓点串线拓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礼朝屋基、聂家院子、胜天大土湾等13个建筑风格得体、生态环境宜人、乡愁韵味浓郁的示范点形象初显,成功创建1000户美丽庭院、13个绿色示范村庄,拆除彩钢棚建坡屋顶1400户。

同时,分类推进农村危房整治,出台“危改九条”,通过“查、搬、租、拆、改、建、管、督、评”多措并举,整治农村危房4892户,其中农村特困家庭D级危房按照1300元/平方米的标准补助,四类重点对象按照1000元/平方米的标准补助,一般农户按3.5万元/户的标准补助,渝北全区四类重点对象C、D级危房基本消除,2030户特困家庭实现拎包入住。

岁月不居,乡愁更浓。一系列举措,不仅让渝北农村一批“忧居”变“优居”,也让周边的环境美了起来。

加快绿色行动

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去年6月25日,渝北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推荐全力打造的“渝北乡愁”农产品公用品牌和特色农产品,推动渝北品牌农产品走出重庆,走向全国。不仅如此,还荣获“中国梨橙之乡”“中国李之乡”“中国知名杨梅之乡”称号。去年一年,新培育市级名牌农产品21个,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4个;渝北梨橙、渝北歪嘴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中国果品区域价值品牌奖,品牌价值达10.8亿元……这都得益于绿色行动的推进。在渝北,已有许多本地农产品成为了享誉社会的特色品牌农产品。

据渝北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该委围绕“三花六果”,聚力推动南北大道伏季水果产业带、统大路现代化柑橘产业基地等五个集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于一体的万亩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新增特色高效产业1000公顷,调减低效粮食作物1267公顷,粮经比调整至54:46;广泛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林下+”等田间套种模式,实施土地宜机化整治322公顷,大盛镇青龙村柑橘基地“五改促五化”产业振兴模式得到国家农业农村部充分肯定;持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绿色防控替代农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同时,与中冶赛迪公司共建全国首个初级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让全市首个智能农业产业化实验基地落户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基本实现都市智能农业的种植、育苗、实验、科学普及以及高端光电信息技术高效研发与应用转化。

建设“三环十景”

让农旅实现深度“联姻”

赏李花、看梨花、品樱花、观荷花……提及渝北乡村,相信许多人脑海里都会想到这些美丽场景。

随着农旅深度“联姻”,去年,这样的美景在渝北的各个乡村接续上演。兴隆镇深度挖掘“礼”文化,在礼朝屋基还原田园生活图景;洛碛镇坚持“人居环境整治+”,在大天池村朝家坝建设“桃花盛开的地方”;石船镇以产业和农旅为导向,在胜天村等地建设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有乡愁的“果乡胜景、幸福乡村”;玉峰山镇结合产业资源,在旱土村规划“天竺香苑”,建设休闲旅游新村……

乡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舍变民宿,在渝北,这些曾经当地人期盼的愿景,已经逐步走入现实。

去年以来,渝北区结合全区农旅融合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产业现状,高起点编制完成以打造“巴渝特色国际都市山乡”为战略定位的《“三环十景”农旅融合发展规划》,构建乡村全域农旅融合发展格局。渝北区政府投入区财政资金1亿元集中打造木耳斗碗寨、玉峰山“森林氧吧”等十大精品乡村旅游景区,“巴渝乡愁”展示区、BG咖啡庄园、五谷地度假农场等景点相继开放,并结合道路交通、农村环境整治等项目,把沿线山水生态、田园风光、精品村庄等串珠成链,不断提升农旅融合发展整体效益。同时,做好“农旅融合+文化”文章,常态化举办兴隆杨梅节、印盒李花节等乡村节会活动,全区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达3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年收入21.5亿元,带动农民增收7.3亿元。

注重人才与文化建设

让美丽乡村更有“内涵”

“谁说毕业了以后不能回农村创业,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田园梦。”提及为什么回农村创业,“95后”大学生李伟这样说。

从大学毕业后,李伟放弃了在城里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只身一人来到统景镇西新村,搞起了蔬菜大棚基地。由于常年户外劳作,他的皮肤已经晒得黝黑,但从他神采奕奕的神情上,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十分满意。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为了让更多像李伟这样的人留在农村创业、兴业,渝北区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探索乡村振兴人才“积分评价”机制,出台《渝北区乡村振兴人才引进培育扶持办法》,在全市率先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及扶持办法》,对经认定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职业农民补贴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

乡村要变美,不仅美在颜值,更要美在内涵。为此,渝北区大力实施乡村文化兴盛行动。在工作中,渝北区级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了“城乡文化双送”“送流动文化服务进村”“我们的节日”等移风易俗活动2000余场次,建成全国文明村镇3个、市级文明村镇31个、区级文明村镇131个、农村精神文明示范点11个;获全国道德模范1名、市道德模范5名、中国好人1名、重庆好人3名。同时,实施乡村善治行动,推进“党建强村、乡村治理创新、廉洁乡村建设”三大工程,制定《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三年规划(2018—2020年)》,开展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六个一”行动,深化“网格化+网络化+信息化”社会治理工作,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逐步健全。

新年新希望,二月的渝北大地,处处升腾着生机与希望。绿油油的庄稼地,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有序建设的农旅项目……在农村大地上交织成一曲绚丽的乡村振兴发展乐章,在新的历史节点,渝北正奏出乡村振兴的铿锵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