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讯(严璐璐 纪海燕)夯实“种”的基础,做好扩量文章。立足境内野生中药材种类达 200 余种、总蓄积量 50 万吨、可种植中药材品种 20 余个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标准化,着力构建更具规模的中药材种植体系。
2019 年铁力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为 3.27 万亩,2020 年计划种植面积4.6 万亩,同比增长 40%左右。明确“种”的方向。结合区域内积温、土质、水分、光照等因素,明确了平贝母、人参等 5大重点品种,以及返魂草、防风等多个辅助品种。其中,平贝母、人参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 3 万亩,千亩以上规模种植基地达到7个,现已成为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区域之一。
完善“种”的标准。围绕中药材种子种苗、种植技术、产地加工、质量检验等关键环节,主动与东北农业大学对接,邀请专业科研团队研究论证,制定人参、平贝等重点品种的地方标准体系,制定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规范关键环节生产技术标准。同时,注重强化技术支撑,全力推进中药材检验检疫中心项目建设,预计在 2020年12 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21 年 12 月底前完成检验检疫资质认定。
扩大“种”的优势。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户由“散兵游勇”向“正规军”转变,加大对中药材种植重点企业支持力度,重点培育种植面积在千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骨干企业,促进规模化生产,扩大市场份额,争取定价话语权。其中,平贝母干品年产量约 1500 吨,基本掌握了国内市场的主动权和定价权。积极引进成熟名优企业,与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框架协议》,于 2020 年建设以西洋参为主要品种的 3000 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步建设年加工能力 2500 吨以上中药材初加工厂。
促进“链”的延伸,做好融合文章。坚持把延伸产业链条作为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化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聚焦深度加工链。积极引导铁力市满村红贝、利源堂等 7 家公司(厂),发展中药材产地初加工项目,实现中药材加工能力 4000 吨以上;引导扶持葵花药业、喜人药业、东鹿药业、四宝生物科技 4 家医药企业向中药产业方向发展,支持葵花药业实施中药前处理提取车间扩建项目,东鹿药业实施中药提取、食品加工车间项目,两个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产值 3.2 亿元,利税 1.4 亿元。
完善配套服务链。抢抓康养服务业快速发展机遇,依托位于哈尔滨 2小时经济圈的地缘优势、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的比较优势、小兴安岭南麓的生态优势,积极完善中药材产业与健康养老融合发展基础。先后投资 1640 万元,完成爱心养护中心项目建设,开展中医保健、健康养老等服务,实现了医、养、护协同发展,打响“医养之乡”品牌。健全利益联结链。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充分发挥资金杠杆作用,扩大专项贷款贴息项目效应,引导合作社按照企业的标准和需求发展订单式种植,推动企业就地采购本地道地药材。针对中药材种植“小规模、大群体”的特点,整合中药材散户种植资源,聚集放大,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规模经营,按股分红,达到富农强企效果。例如,2018 年组建的满村红贝中药材有限公司,种植 245 亩平贝母,带动贫困户 244 户,贫困人口 388 人,人均分红近 500 元。
强化“扶”的举措,做好保障文章。全力推动人、财、物等要素向中药材产业倾斜,助力产业做大做强。在组织保障上,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组建种植、加工、康养专项工作组,建立了由党委统筹揽总、政府垂直推进、分管部门牵头推动、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实行上下联动,系统推进。同时,积极与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联合举办专题培训班,对区域内中药材产业工作人员及合作社、农户等 100 余人进行专项教学,进一步提升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能力水平。
在政策保障上,紧盯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中药材种苗繁育、标准化基地物联网监控、农田基础设施和初加工设施建设,以及土地出让金返还、税收减免、僵尸企业盘活等多个领域,制定了《中医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发展产业项目激励政策》等政策文件,促进中药材种植户、合作社和企业扩大规模延伸发展。三是在资金保障上,通过积极对上争取,成功申报了以北药种植开发为主导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国家补贴资金 1 亿元,政府和企业自筹资金 6.1 亿元,并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省级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等多方面资金,最大程度释放叠加效应,精准谋划优质种子资源选育繁育、专项贷款贴息、冷链物流、中药材检验检疫中心、药材产业科技服务中心等多个项目,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