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特而立,117.56万亩刺梨扎根沃土拔节生长;
逐绿而行,31.5万亩茶叶在北纬26度的低纬度高海拔之地吐露新芽;
向高而起,20.08万亩猕猴桃生动实践了落地开花的动人诗篇。
…………
六盘水市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徐徐展开。近年来,六盘水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以生产绿色化、产业链条化、业态融合化等为要点,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向纵深拓展。
农旅融合活力四射
银杏渐黄,上万游客在盘州市妥乐村静心赏景,拥抱深秋;北盘江大桥下,农家乐老板“小马哥”忙碌不已,吃饭烧烤的预定已排满档期;六枝特区落别乡牛角村,极具布依族风情的乡村民宿迎客不断,入住率已达100%……赏秋景、品秋韵、享秋实,凭借别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六盘水各地的乡村旅游迎来无数游客。
近年来,六盘水立足特色资源,积极探索“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新路子,打造了众多优质农旅产品线路,推出水城区百车河、钟山区大河镇、六枝特区落别布依族彝族乡、盘州市岩博村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农旅融合型园区,让田园乡村变成美丽乐园。
钟山区月照街道双洞村黄墙红瓦、山水相融,游客络绎不绝。“依托月照养生谷景区优势,我们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引进双洞山泉、洞穴烧烤、户外运动基地、生态观光园等项目,开设乡村旅馆、农家乐等,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累计带动近300名群众就业,促进增收30余万元。”双洞村党支部书记杨睿介绍。
夏摘蜜橘,秋摘刺梨、猕猴桃,在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采摘游”也同样吸引着大批游客进村。舍烹村党支部书记陶永川介绍,该村发展种植猕猴桃、刺梨、蜜橘等,依托娘娘山旅游公司,带动了113家经营主体自主创业发展,其中有50多家农家乐、牛肉馆等。
此外,背靠高原湿地娘娘山,舍烹村打造出江源洞景点、民族风情街、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索道等项目,农旅融合发展活力四射,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现在的2万元。
“凉都三宝”欣欣向荣
“种刺梨不仅保护青山绿水,每年还能给我们家带来近5万元的收入。一到刺梨收购的日子,心里就有了盼头。”望着山间连片的刺梨树,水城区野钟乡野钟村刺梨种植大户徐天勇满脸堆笑。
偏隅西南,深居乌蒙,六盘水聚力突破“海拔高、耕地少、土地破碎、土地贫瘠”的瓶颈制约,立足山地资源,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六盘水市大力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重点的山地农业特色产业。如今,以“凉都三宝”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近400万亩。
刺梨种植和加工规模全国最大,红心猕猴桃种植规模全省最大,打造了年加工万吨猕猴桃精深加工中心和先进的分级包装生产线;“盘县火腿”“水城猕猴桃”入选国家与欧盟地理标志互认产品清单;“天刺力”“弥你红”等品牌进入全省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价50强名单……
2023年,该市预计猕猴桃产量6.3万吨,较去年增长29.9%;刺梨鲜果产量8.6万吨,比上年度增长10.2%;投产茶园29万亩,生产干茶产品9163吨,产值23.33亿元……数据相聚,见证着六盘水农业产业发展的铿锵足迹。
以机促农增产增收
农忙时节,钟山区保华镇二道坪村的田地里热闹非凡。玉米收割机来回穿梭,伴着机器轰鸣声,一排排玉米被吞入收割机“腹”中,而一棒棒成熟的玉米则直接进入收割机的粮箱里,秸秆随即被粉碎……
“没想到,苞谷都能用农机收。收下的苞谷棒一点都没碎,十分完整,而且苞谷秆直接碾碎还田,真是太好了。”一旁的村民啧啧称奇。
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煤炭基地,六盘水市农业生产“先天”就拘囿于山高沟深、耕地零碎的现实困境。如何破局?六盘水大力推进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全力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高效发展。
过去,二道坪村除了使用人力耕种成片的地块之外,村里部分零散土地长期处于撂荒状态,生产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近几年,村里组建起一支农机专业服务队,以“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开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人不闲地不闲就能赚钱”到“人闲地不闲也能赚钱”,如今,六盘水走出一条产业化、差异化的山地特色农业路子,把田间地头激荡的科技动能转化为增产丰收的无尽喜悦。(鲁媛 向秋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