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年前,江苏里下河地区为东海海滨。约3000年以前,海岸线东移,兴化地区水位下降。受黄河泛滥的淤积物覆盖,湖水变浅,孤蒲等湿生植物在湖中生长繁盛,沼泽型湖泊特征非常明显,当地人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将木架浮于水上,做成浮田。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改道南下,带来了大量泥沙。里下河一带,特别是兴化境内的沼泽地露出水面。当地居民在早已形成的垛岸基础上进一步积土垒垛,从而出现了成千上万块四周环水的岛屿状田地,用来垦荒、种植,还可以有效地抵御洪水灾害。
垛田是沼泽洼地人类适应自然的土地利用方式。因为地势低洼,饱受洪涝侵害,人们就通过年年积施河泥河苲等自然肥料,使垛田高度不断增加,以至于后来(20世纪70年代前)的垛垛圪圪高程一般都在2米以上,高的甚至有七八米。
垛田的文化、生态和美丽,源自人们为了农业生产而进行的土地利用改造和持续的农业生产。垛田上可种粮种菜造林,特别是垛田土质疏松、养分丰富,特别适合蔬菜种植。“三分土地七分水”的兴化垛田,水面资源较为丰富,盛产各种淡水鱼虾,被誉为“江北淡水产品博物馆”,还可放鸭、鹅等家禽。由于垛田地貌独特性,一直保持着以舟代车的劳作景象,罱泥、戽水、扒渣、搅水草等传统农耕方式,以及捉鱼、拦沟、罩鱼、撒网等传统捕鱼方法。为了适应城乡发展和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原本的高垛被挖低,而且两三个连成一片,增加了面积也方便了耕作。这一水陆交互的种养殖模式,堪称低洼地区农渔结合的生态农业典范。
兴化垛田是文化的。2013年5月,原农业部公布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列为19项之一。2014年4月,在意大利总部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为新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江苏兴化垛田名列其中。2019年10月,兴化垛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0月,“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列入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兴化垛田是生态的。2016年12月,原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江苏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包括了垛田核心区域。2023年1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江苏兴化里下河沼泽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
兴化垛田是美丽的。2012年5月,一播出就引起广泛好评的《舌尖上的中国》第7集“我们的田野”,作为第一季的收笔之作,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同时,还为人们讲述了中国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并将人们带进了被誉为“兴化人富有诗意的创造”的垛田。2013年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中国邮政正式发行《美丽中国》普通邮票第一组,全套六枚,分别展现了中国六处风景各异的美丽景观,其中之一就是“兴化垛田”。
借助垛田所形成的良好生态条件,当地培育了兴化香葱、兴化油菜、兴化龙香芋三大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通过打造“千垛百味”品牌,已成功申请了龙香芋、大闸蟹、大青虾、香葱、鱼圆、荷藕等9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同时,兴化垛田独特的地貌景观则为多功能农业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千垛菜花旅游季已成为地方IP,千垛景区入选了全国10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多种荣誉加身的兴化垛田,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既来自于人们对自然条件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适应,还有对垛田这一珍贵遗产保护和发展初心的坚守。2014年4月,首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兴化召开,开启了农业文化遗产国际学术交流的新篇章;2016年9月,兴化市与墨西哥城签订《农业文化遗产合作交流备忘录》,成功践行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文化遗产“结对子”倡议……兴化垛田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典型范例正在影响着世界,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也在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着“兴化方案”。(闵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