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海外华人、留学生等群体的“自发安利”之下,螺蛳粉逐渐走出国门,抓住了部分外国食客的味蕾。不过,关于螺蛳粉在海外该叫什么名字,商家却莫衷一是,有的翻译成Snail Noodles(蜗牛面),也有的翻译成Snail Rice-flour Noodles(蜗牛米粉),既不统一,也无特色,甚至连食材类型都没搞清楚。
能不能给螺蛳粉起个合适的英文名,不仅影响这项特产的出口销量,也关乎国际文化交流的成效。最近,柳州有关部门历经调查研究,终于以出台地方标准的方式,给螺蛳粉定下了“官方译名”——就是拼音形式的Liuzhou Luosifen(柳州螺蛳粉)。当地如此制定标准,既是为了防止螺蛳粉出口时被“误认身份”,造成误会,也是为了传递柳州地道美食的特色,增强品牌识别度。
对此,许多网友表示直接采取原汁原味的中文音译,既彰显了文化自信,也让螺蛳粉在海外更具辨识度。不过,也有人担忧:用汉语拼音做产品的英文名,会不会让外国消费者看不懂?
其实,在翻译领域,对外来语一直有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归化是使文本与被译语言的文化紧密结合的策略,可能涉及源文本信息的丢失。异化则是保留源文本信息的策略,包括故意打破目标语言的惯例以保留其含义。在螺蛳粉的例子中,Snail Noodles(蜗牛面)是典型的归化,Liuzhou Luosifen(柳州螺蛳粉)则是典型的异化。人们无需对翻译学有太多了解,只要听过“比萨是不是打卤馕”“寿司是不是醋拌米饭”“帕尼尼是不是烧饼夹肉”之类段子,就能领会到其中的微妙差别。
输入国的民众对外国特产的认知,基本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因而,先把这项特产引进来的人如何称呼它,会对后续传播起到关键影响。过去,许多中国特色美食进入英语世界时,输出地方既没有把控译名的意识,对海外市场也还没有建立足够的影响力,以至于许多英文名是自然形成的。其中,有的译名有幸保留了中国特色,如Dim Sum(粤式点心)、Wonton(馄饨)等,也有的完全和英语中的原有概念发生了合并,如Dumpling(饺子)、Soy Sauce(酱油)等。
对当地人而言,这两种翻译方式各有好处,前者更凸显异域风情,后者则更便于理解,但是,后者多少会给特色美食的“文化故乡”留下遗憾。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于地方特产,我们一方面不想敝帚自珍,希望将好东西分享给全世界的朋友,另一方面也希望这些特产能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把我们珍视的文化传播出去。好的翻译,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制定翻译策略这件事上,与中国具有相仿文化背景的日本,是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范本。在日本特色食物出海的过程中,异化策略几乎贯穿始终。拉面不是Noodle,就是Ramen(拉面),饺子也不是Dumpling,就是Gyoza(饺子)。即便是输出到中国,日式食物的名字也不会依照中文词汇和语序作调整,而是会保持原样,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来自日本——比如“烧鸟”(烤鸡肉串)。
柳州螺蛳粉定名Liuzhou Luosifen,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其后续传播效果却值得更多期待。我们希望这座美丽城市的名字能因为美食为世界所知,也希望让不同国家的人分享中华大地上的多元之美。(辽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