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陕西:水美业兴绘“丰”景

2024-07-11 09:48来源:农民日报编辑:张炫

如诗如画的千亩稻田、青山掩映的美丽村舍、碧水荡漾的川道长廊、鱼鸟翔集的生态湿地……盛夏时节,走进南泥湾,一派山清水秀、婀娜多姿的江南风光。

南泥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地处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地带。曾几何时,一首脍炙人口的《南泥湾》,让“陕北好江南”的美誉家喻户晓。然而,在后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个陕北的“米粮川”因缺水少绿而风光不再。

河道整治、水系连通、岸坡绿植、恢复湿地……近年来,南泥湾以水生态治理促进乡村振兴,有效解决了水资源不均衡、生态环境差的问题,为南泥湾发展红色主题教育、生态旅游、特色产业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实现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水润乡村,生态惠民。如今在三秦大地,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指导下,系统治水兴水,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做活“水文章”,以水为“笔”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近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关中、陕北,探寻陕西以治水为牵引推动生态振兴所带来的美丽蝶变。

县域综合治水 生态价值倍增

在富平县城关街道新庄村,村民李伍将家门口的水龙头拧开,哗哗的流水喷涌而出,来自秦岭的黑河水如今也成了这个渭北旱塬村的“口粮水”。

“这么多年,经历了吃窑水、井水,到后来定时供水,到现在接上黑河自来水。”从发涩的硬质水到甘甜的优质水,李伍家饮用水的嬗变是富平县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价值“五水协同”治水成效的缩影。

目前,富平县建成了南塬、北塬2座水厂,完成农村跨镇联村集中供水工程13处,供水能力达到每天13万吨,规模化供水率达到98.35%,覆盖人口77.3万人,多源、同质、同管、同服务的城乡一体化统管模式基本形成,破解了渭北旱塬城乡供水保障程度低的难题。

对李伍来说,另一个变化就是人居环境。过去污水横流,如今通过地下污水管道,集中到了污水处理厂。“城乡污水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将经过处理达标的中水注入河中进行补水,以‘中水’补‘绿水’,实现了县域的石川河、温泉河从‘季节河’到‘长流水’,恢复了河流健康生命。”富平县水务局副局长张西强介绍。

近年来,富平县接续推进石川河、温泉河生态综合治理,建成了园林式、生态型绿色长廊,一幅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画卷在频阳大地徐徐展开。

治水兴水,生态富民。水环境的改善,扮靓了城市颜值、带动了企业落户、丰富了文旅产业。如今,富平县以水兴产、以产聚人的成效初步彰显,柿子、奶山羊两大主导产业实现全链条升级,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65亿元、150亿元,在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同时,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旱作节水灌溉 农业提质增效

站在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龙头山远眺,层层叠叠的梯田错落排列,茁壮生长的谷子镶嵌其中,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过去,这里主要靠天吃饭。而如今,通过“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软体水窖高位储水+膜下滴灌补水”的“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和旱作集成技术模式,把“望天田”变为了稳产田、高产田。

米脂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瑞介绍,通过“四位一体”高效旱作农业节水项目的实施,高西沟彻底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难题,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年可节约灌溉用水7.5万立方米,节劳30%,增收169万元。其中,谷子亩产可达800斤,每亩节本增收1000元;苹果坐果率提高20%,亩产可达2400斤,每亩节本增收1200元。

在延安市洛川县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洛川苹果以其色泽艳丽、口感香脆而闻名遐迩。洛川地处陕北高原,水资源相对紧缺。传统的灌溉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影响苹果的品质和产量。面对这一挑战,洛川积极引入和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为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走进洛川县槐柏镇度古村洼里组“飞天”苹果基地,记者看到村民路贺平家的果园里铺满了一条条黑色管道,齐整整地挂在离地40公分左右的果树上,从管道里垂直降落的密集水滴正滋润着干渴的土地。

“采取滴灌工艺后,每亩灌溉用水由原来的30立方米减少到15立方米左右,灌溉水利用率显著提升;同时节约了人力成本,单人操作15小时完成百亩园区的灌溉施肥。”洛川县苹果产业研发中心主任李前进介绍。

据悉,经过灌溉后的苹果在产量及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升,盛产期每亩产量达3500公斤,优果率达到90%以上,切实达到了“服务苹果产业、群众增产增收”的目标。

路贺平承包了23亩苹果园,其中采用了矮化密植技术的4亩地就在“飞天”苹果基地里。他指着滴灌管道对记者说:“以前给苹果树浇水,需要人从下面挑水上来,现在直接打开水龙头,水肥就直接滴灌进去了,亩产量较之前可增加1000多斤,用水量却比之前少了一半。”加上矮化密植技术后,种苹果不仅省水省肥,更是省时省力。去年,仅这4亩苹果园就给他带来了4.7万多元的收入,整体算下来,苹果的年收入可达24万元。

近年来,洛川县积极争取各方资金支持,加快灌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基本实现远程控制自动化、灌溉方式高效化、用水计量精准化、灌区管理信息化。灌溉方式采用滴灌、渗灌、小管出流等节水措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7,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水土流失治理 绿水青山富民

近日,走进富平县庄里镇杨家村,高耸秀丽的锦屏山下,55岁的杨争川正在柿子园里忙碌着。

“我种植了43亩柿子,年产量二三十万斤,全年毛收入可达30万元。现在,家里年轻人孩子们都回来了,帮我一起种柿子。”杨争川告诉记者,这都得益于富平县实施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去一下雨,雨水混着泥巴从坡上冲下来,土地越冲越薄,肥力都没了,完全种不了。”杨争川说。

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生态治理股股长解建军介绍,为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富平县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道路为骨架,采取坡改梯和保土耕作等措施,对坡面、沟道进行全面治理。杨家村片区一共营造水保林1350亩,修建梯田1950亩、生产道路18公里。修建的梯田均用来栽植柿子树,每年可为群众户均增加收入5000余元。

盛夏的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漫山草木含黛,遍地芳草如茵。这个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烂杆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南沟村的嬗变始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近年来,南沟村按照“沟道打坝、梁峁整地、山坡绿化”的治理思路,整合资金实施了乡村旅游、生态建设、现代农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治理项目,共治理面积21.4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90%。2016年9月创建为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

项目建成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和劳动实践教育,探索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群众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把群众嵌入到产业链条上,让他们成为股东的同时,也成为产业工人。

短短七八年时间,南沟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4653元增长到2023年的2.15万元,村集体经济由“零”收入增长到63万元。由过去的省级贫困村,成了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活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了从荒山荒坡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蜕变,也成为陕北地区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典型和缩影。

如今在三秦大地上,水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河湖沟渠实现了完美蝶变,旱作节水农业蓬勃发展,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一大批美丽村庄尽显水乡之美,勾勒出了一幅从浅绿挺向深绿的美丽陕西新画卷。(胡明宝 战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