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某年轻人生活方式平台上的一句话“有人说,芦荻山乡的经济是靠麻辣肉拉动的,我要为豆花证明,它也能拉动经济”,引发很多人共鸣。近日,记者实地探访武陵区芦荻山乡两家美食店,了解了这两款美食拉动消费、激发乡村经济活力的密码。
豆花的口感很独特
跟着导航一路开车到了武陵区新关路,通过询问当地群众,记者找到了位于芦荻山乡熊家坪村的肖老道豆花店。
店里左边摆放着简易的餐桌椅,右边隔间放着冰鲜豆花。店主孙兵热情地端上豆花,笑盈盈地坐在一旁,等待食客的评价。记者用勺子舀起豆花送到嘴里,口感柔滑细腻,入口即化,豆香味醇厚。“一定要加上我们自己熬制的黑糖,更好吃。”孙兵告诉记者,糖水在豆花表面停留,轻轻搅动后再送入口中,会多一份香甜。
豆花店是肖际林、孙兵夫妇与黄进合开的。黄进负责研制豆花,肖际林、孙兵夫妇把自家房屋腾出来做店面,和黄进一起制作、销售豆花。
在经营豆花店前,黄进经营着一家餐饮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重庆游玩时吃到一款香甜嫩滑的豆花,他立马想到,常德还没有这种口感的豆花,如果引进应该会有市场。
2019年3月,黄进和肖际林、孙兵夫妇一拍即合,开启了创业之路。黄进把自己在重庆学到的手艺充分运用到豆花制作中,制作完成后,3人便开始走街串巷地叫卖。
那一年,3人不仅没卖掉几杯豆花,还遭了不少白眼。当时豆花的定价是4.5元一杯,且是小杯装。为什么这么贵?普通的豆花只需两三块钱就能买一大碗……
“我们各方面的成本相对来说高一些,豆香味更浓,花费的人力成本和时间也更多。”黄进说。
他们坚信,只要产品没有问题,一定能被消费者认可。之后,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6点,3人风雨无阻地到市城区走街串巷叫卖豆花。就这样坚持一年多后,豆花的好口碑一传十、十传百,获得了不少食客的认可。他们便合伙装修店面开了肖老道豆花店。
如今,芦荻山乡人民政府和驻村工作队也在帮肖老道豆花店拓宽销路。随着豆花销量的稳步上涨,3人有了更长远的目标。“我们有想法,先慢慢发展,等时机成熟再进一步扩大规模。”黄进说。
麻辣肉锁住儿时味道
刘琴麻辣肉店在芦荻山乡蓼子坪村已经开了20多年。来店买麻辣肉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这家店卖的麻辣肉口味一直没变,和她小时候吃到的一模一样。
一进店,记者便看到郭远英和大女儿刘香正拿着铲子,翻动铁盆里的麻辣肉,使其味道更均匀。香脆焦香的麻辣肉,是郭远英在1997年研制出来的,这些年味道基本没改变。
刘琴麻辣肉店里的麻辣肉和其他副食品是周边不少村民从小到大的美好记忆。2022年5月,她们将麻辣肉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进行传播后,吸引了不少从市城区慕名而来的顾客。“好多人一来就买上百包,一车车地往城里运。”郭远英开心地说。
郭远英一直保持着自己动手的习惯。每次买辣椒,她都会亲自选,绝不假手于人。然后,她自己晒辣椒、筛选杂物,再把辣椒打成粉末。“我想守住以前的东西,用原始的食材做出最纯正的味道。”郭远英说。
刘香和刘琴姐妹俩从小就跟着母亲制作麻辣肉和其他副食品。在母亲制作的基础上,姐妹俩想增加新的品种。
刘香想,制作麻辣丝的人很多,她不跟风,便打算制作麻辣香干。在郭远英的帮助下,姐妹俩反复尝试。“刚开始炸出来的香干硬邦邦,我们就想办法,一个个地试。炸一个等一下,油温起来,接着炸会起泡泡,蛮好玩。”刘香笑着说,从最初炸得“梆硬”,试到现在香干弹牙爆汁,再搭配精心配制的调料,新产品一出炉,就受到了众多顾客的追捧。
郭远英今年58岁。她说,以前把麻辣肉送到市城区,要先踩三轮车到甘露寺菜市场,再搭乘1路公交车到城西。“原来我都是自己送,现在不用送,有很多年轻人开车来买。”郭远英感叹时代的变化。如今,两个女儿已经传承了她的手艺。“希望她们继续传承好的口碑,让麻辣肉这一传统美食与更多人一起分享。”郭远英笑了。(罗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