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地区,流行这样一句俗语:“七月半鸭,八月半芋”,说的便是农历八月的芋头美味又营养,而八月十五中秋节吃芋头是闽南地区特有的风俗。
中秋前后是芋头成熟的时候,古代泉州人将其列为中秋的必食品。听长辈们说,地瓜是金黄色的,而芋头是白色的,被闽台一带称为“包金包银”。另外,“芋”在闽南语中和“路”“护”谐音,方言谚语中有“食米粉芋,有好头路(工作)”的说法。此外,芋头往往是一个“芋母”就能种出一窝的“芋子”,人常言“芋子芋孙”,谐方言音“护子护孙”,因此,中秋团圆时吃芋,还有着庇护子孙、人丁兴旺大团圆的美好寓意。
因为芋头含有一种黏液蛋白,这种黏液会让人皮肤发痒,因而处理芋头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尽量减少肌肤直接触碰。闽南人吃芋头的方法多样,可煨可炸,可蒸可煮,可甜可咸,香糯可口。粉糯的口感、清甜的芋香,让人一想起,心里便是满满的幸福感。追求原汁原味的闽南人,经常将芋头切块不加任何调料直接上蒸屉,蒸熟了的芋头冒着滚滚热气,口感细软。好甜的朋友将其蘸上白糖食用,绵甜香糯,是大人小孩都非常喜爱的一道食品。以芋头为食材的闽南特色小吃不在少数,做法丰富,口味也各有千秋。在安海三里街头,有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老店——芋圆川。这家店的老板,利用芋头制出芋头的周边食品,芋泥、芋圆、芋卷、芋饼……人气最旺、名气最大的当属芋泥。在闽南宴席中,它经常作为一道重要菜肴上桌,因为口感香甜绵软,深受年轻人以及小朋友喜欢。而芋圆也是该店的王牌产品,老板告诉笔者,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得等到春节前夕才会制作芋圆。闽南人过年要敬神明,也要给亲友乡邻随礼,芋圆是个不错的选择。“芋丸(圆)”与“遇缘”谐音,于是有人说,“吃芋圆,会遇缘”,食物谐音带来的趣味性在民间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除了这些,在晋江深沪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中秋吃糖芋。闽南有一句俗语,“吃芋才不会众人妒”,闽南语的芋头与妒忌谐音,意思是不容易发生口角,人缘比较好。糖芋吃起来像蜂蜜一样甜,口齿留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甜蜜,因此象征多子多福、团圆美满的糖芋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菜品。而“深沪糖芋”也在2016年获批成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陈嫣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