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11月27日,开江县稻渔现代农业园区内,两台挖机正为园区景观打造抓紧作业。望着眼前的场景,开江县稻渔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梁小宇感慨:“这几年开江的变化太大了,尤其是稻渔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抓手。”
梁小宇的感慨事出有因:在2017年前,开江全县仅零星养殖四大家鱼(鲤鱼、草鱼、鲫鱼、花白鲢),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全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9.1万亩。尤其是当地大闸蟹养殖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式发展,并多年获得全国河蟹界最高荣誉——“金蟹奖”。开江走出一条“西部虾蟹之都”“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高质量水产之路,这背后有哪些故事?
从安徽引来龙头企业
地形、水源成为产业发展优势
水稻收割后,开江的稻虾田已经进入农闲季节。但当地的大闸蟹养殖区却异常忙碌,蟹农们撑船将一只只大闸蟹捕捞、转运,它们将流向附近的梁平、达州以及成都的水产市场。
“我们的大闸蟹完全不愁销路,而且价格坚挺,仍要进一步加大产能。”梁小宇介绍,今年,开江大闸蟹再次斩获有着河蟹大赛“奥斯卡”美誉的“金蟹奖”!细细数来,开江大闸蟹在2020年、2021年、2023年,先后3次斩获“金蟹奖”,含金量不言而喻。
四川开江并非大闸蟹传统养殖区,但能从江苏、安徽等水产大省产出的大闸蟹中脱颖而出,原因何在?“开江大闸蟹天然生长,不投肥、不撒药,所以养殖成本高,品质好。”梁小宇介绍,今年全国大闸蟹主产区市场普遍遇冷,有些地方的价格近乎腰斩,而开江大闸蟹的价格却依旧“稳得住”。
“乡村振兴,关键要有产业带动,于是我们在2017年从安徽引进龙头企业,通过多年培育,已成为带动全县三农发展的重要马车。”梁小宇介绍,早在2017年,秉持“生态优先、联农带动”理念,开江县委、县政府将在安徽马鞍山从事大闸蟹养殖的吴贤进引到了开江。
随后,吴贤进对开江进行了一番考察调研:北纬31℃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适宜小龙虾生长;平坦开阔的地形条件优势,一座宝石湖水库更是有着“一库灌全县”的美誉……这些为稻虾产业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2017年,开江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开江县任市镇应运而生,开展大闸蟹、珍珠蚌、小龙虾、淡水鱼生态养殖,为全县的产业发展埋下了种子。与此同时,开江县委、县政府也确定了发展“稻田+”现代农业产业战略,为产业发展赋能。
如今,走在开江的乡镇甚至县城,大片成规模的稻田之上,养虾蟹、种水稻这种“土”味十足的产业景观,已成为开江三农的一张特色名片。
今年10月,《开江县2023年“大闸蟹小龙虾”特色水产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印发,明确到2023年年底,全县“大闸蟹小龙虾”特色水产养殖面积达2万亩及以上,大闸蟹、小龙虾产能达200万斤及以上目标。
突出经济生态效益
稻虾产业规模已达9.1万亩
“真是选对了路!”今年43岁的刘进有着一口湖北口音,他感慨几年前做了正确的决定:即回到家乡开江创业,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在水稻田养殖小龙虾、鱼类等水产品)。几年下来,他已成为当地水产业发展的参与者,也是见证人。
2020年,身在湖北的刘进已在当地打工10年之久。“打工期间发现湖北小龙虾产业做得好,开江地势平坦、水源也好,我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刘进考虑,“常年在外打工,家庭无法照顾,而家乡正大力发展稻虾产业,就抱着尝试的心态回来了。”
说干就干,刘进以700元每亩的价格,在开江流转土地80亩,成为“稻渔综合种养”的业主之一。但“农业新兵”在开头的两年遭遇了“滑铁卢”,主要原因在于天气和自然灾害,另一方面技术也有欠缺。2020、2021连续两年,刘进的稻虾田亩产稻虾仅有100斤左右。
他跟记者算了一笔账:“第一年投入比较大,虾苗加饲料成本费1500元每亩,再算上投放虾苗的设备、船只等费用,亩均成本在2000元至2500元。”好在“稻渔综合种养”这种兼具经济、生态效益的生产模式,能将虾蟹等水产品产生的粪便消耗利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产出的稻米质好价高。
“亩产1000斤左右的水稻,大概能卖1300元,水稻刚好能填平地租、人工、水电等成本,产出的小龙虾都是利润。”刘进说。
2022年,事情迎来转机,开江县首届水产协会成立,而协会会长正是由开江县从安徽引进的开江民生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贤进。协会为全县稻虾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销售等多方面服务。
“协会对我们的帮助很大,例如提供养殖方面的技术指导,发布买进、卖出等市场信息,以及天气变化等,这些是非常关键的。”2022、2023年,刘进的稻虾田亩产小龙虾达到全县平均水平300斤,水稻亩产达到1000斤。
刘进用“一次投入,多年受益”来评价自己的稻虾产业。“第一年投入虾苗、渔船等设备,后面每年只需要适当补充虾苗,省心省力。重要的是产出的水稻、小龙虾品质好,已经得到市场认可,平均每斤小龙虾售价达到20元,全年销售50万元左右。”刘进表示,“听说养殖大闸蟹的效益很好,明后年,我还想拿出10亩左右的土地,尝试养殖大闸蟹。”
“今年全县稻虾产业从7.6万亩扩大至9.1万亩,另外我们的养殖技术更成熟了。”梁小宇表示,随着种养方式的改变,他充分感受到开江农业发展的全新面貌。(程科 何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