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哞——哞——”春节前,刚踏入池州畜源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大门,一声声闷憨的牛叫声便传入耳中。循声而去,一头头膘肥体壮、毛色亮泽的小黄牛或是悠闲地来回踱步,或是慵懒地闭目养神,饲养员正忙着打扫牛圈、添草加料。
2014年,该公司负责人唐国情看中了里山街道杨街村地处山区的资源禀赋,以“生态放养+集中圈养”的方式,使皖南小黄牛在此生长繁衍。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池州市肉牛养殖龙头企业,年存栏量800余头,年出栏量1800余头,年产值近5000万元,池州皖南小黄牛的品牌逐渐打响。
“黄牛虽然体格小、生长慢,但肉质细嫩,口感好。”唐国情表示,一到春节前后,自家出产的黄牛肉供不应求,除了线下销往池州及周边城市,还通过抖音等线上平台远销全国各地。
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里山街道的小黄牛产业“风生水起”,还成立了池州市皖南小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蹚出了一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路子,吸引了不少原本在外务工的村民回乡就业。“一天能赚个百来块钱,离家又近,还能学门养殖技术,这可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工人程继平一边忙着手上的活计一边感慨道。
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下大力气做好“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该公司抢抓机遇,依托多年养殖经验优势率先而动,正在努力打造“秸秆变肉”的贵池样板。
“这些都是经过‘青储’加工过的饲料,以玉米秸秆为主,玉米、豆粕、麦麸为辅。”采访当天,唐国情指着仓库里为自家牛犊子储藏的“营养美食”介绍道。之前,秸秆处理曾一度是附近村民头疼的难题。现在,每年一到秋收,唐国情便早早开始预定玉米、小麦的秸秆作为牛饲料的原料,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还为村民送去了“真金白银”,而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后,不仅提高了饲料的营养价值,还减少了养殖成本,可谓一举多得。“这些秸秆经过发酵后会带着一股酒香气,适口性好,这些牛最爱吃了,吃得多自然长得好。”看着牛舍里的小黄牛正大口大口咀嚼着刚刚投喂的饲料,唐国情打趣地说道。
如今,里山街道正在“牛养殖”变成“牛产业”带动“牛经济”的道路上鼓足干劲。下一步,该公司打算继续扩大小黄牛养殖规模,把养殖散户带起来、将产业链条建起来,力争达到年出栏量5000头,并积极挖掘黄牛产业附加值,深耕产品品质,不断提升池州皖南小黄牛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走出一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方共赢的产业振兴致富路。(孙梦晨 罗平)